城市与村庄

芙蓉洲读城|1400年间消失189个湖,月湖为何尚存?

芙蓉洲读城|1400年间消失189个湖,月湖为何尚存?

甬派文艺频道特约作者 张亮

image.jpeg图一 嘉庆元年(1769)《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墨线图 本图来自《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


image.jpeg图二 光绪十四年(1888)河工局《宁郡城河丈尺图志》之《城河全图》 图片来自《名城宁波历史图典》

在水库存水量不足的时候,我们来谈一谈历史上的湖泊。

这是两张城市河道总图,第一张是嘉庆年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的墨线图,也就是苏州城主要河道的总图,整座城市仿佛被三横四纵棋盘样的河道支撑起来,真当是——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第二张是天一阁藏光绪年间《宁郡城河丈尺图志》中的《城河全图》,描绘的是宁波府城内的主要河道,也有一城秀水,但细看之下,与河道横平竖直的苏州比起来,更加曲折婉转、富于变化。城中湖的存在,赋予了宁波城完全不一样城市景观、街巷肌理和气质格局。有人会提出疑问,在江南城市的核心区域有一两片大的湖面很少见么?对,很少见。以我们熟知的几个古城为例,苏州府的情况前文已述,有山有水的绍兴城里亦没有接近罗城四分之一的大片湖面,而杭州府的西湖在民国初涌金、清波、钱塘三门拆除之前,一直都是城外湖。

而且,在江南尤其是宁绍平原上,自有人类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湖泊的数量一直在减少。

笔者在本系列的第二篇曾经提到,距今4000年前全新世海退之后,宁绍平原出现大量泻湖,大概在原始社会时期,泻湖开始转化为淡水湖,于越地区在春秋至唐代兴起的筑塘开发则人为加速了淡水湖泊群的形成。根据宋代以来史籍记载,宁绍平原上萧山、绍兴、上虞、余姚、慈溪、鄞县、镇海7县唐代初年已经成形的湖泊约有217个,上虞夏盖湖,慈溪杜湖,鄮县广德湖、小江湖这些平原东部湖泊的修浚代表着该时期湖泊发展的顶峰,宁波城内湖泊也因此成形。这一历史时期本区域的三因素平衡发展,用陈桥驿先生的话来说是湖泊群的黄金时代,这极大推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南朝《宋书》说: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行文至此笔者都没有把湖的名称说出来,因为最初的湖既不叫日湖或者月湖,更不是两个湖。如果我们可以穿越到公元821年,登上子城南城门往南看去,应该得见一片连续的水面。这片水面最初的面积难以考证,但还是有一些线索。从历次城市考古的成果看到,发掘到的唐以前的遗址,多集中在中山路北西门口南郊禹王庙、祖关山道士堰环线,而中间地势相对低洼的部分,正是这个城中湖的大致区域。

image.jpeg

图三 三江口一带汉唐遗址分布图 此图来自海曙区政协文史委《甬城千年》


接下来的岁月,湖泊群的减法运算启动了,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湖泊自身的特点,宁绍平原的湖泊绝大部分是由泻湖演变而成的海迹湖,湖盆浅平,岸坡平缓,极易湿地化或遭围垦。其二就是人口暴增,12世纪宋氏南迁并定都临安,彻底打破了本地区三者的平衡。宝庆《四明志》载,政和六年(1116)宁波地区人口数接近27万;半个世纪后的乾道四年(1168)上升至33万,增长近四分之一。而这只是整个宁绍平原的一个缩影而已,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人多地少,解决的方案就是——废湖垦田。宋元两代,宁绍平原上有18个湖泊被完全垦废,约占湖泊群总数的8.4%,宁波城里的湖也岌岌可危,元祐年间已经到了淀淤芜没几不可容舟的地步。

在宁波城建成400多年后,官方曾对城内湖泊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的结果就是天一阁藏南宋《庆元府城内大小二湖丈尺图》,从这张舆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侧湖面依然完整,被称为大湖或者西湖,周围七百三十丈有奇;东侧湖面已经萎缩成河道密集的湿地,几乎看不到连续湖面,勉强可以辨认出主湖面在天封塔以南,被称为小湖或者南湖,本地方志称周围二百五十丈有奇。请注意,这张图是中国传统的上南下北画法。

清末宁绍平原7县人口约260万,比宋代又增长近一倍,而湖泊数却减少了近四分之三。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唐以来217个有名有姓的湖泊,只剩下28个,消失了189个。残存的湖泊也大大萎缩,如鄞县东钱湖缩小六分之一,绍兴?(ang)犭茶(sang)湖缩小三分之一。而宁波城内的日湖部分,也在上世纪彻底消失。

值得庆幸的是,有两个我们很熟悉的湖泊留存了下来,这两个湖都不大,但是因为跟城市联系紧密,其幸存的意义更为重大,一个是城墙里的宁波月湖,另一个是城墙外的杭州西湖。仔细分析,两个湖的生存之道颇有共通之处。


 image.jpeg

图五 西湖六井示意图 本图来自陈桥驿《历史时期西湖的发展和变迁》

首先,两个湖都是最佳的城市水源。南宋以来宁波城的淡水供应一直紧张,北侧和东侧是通海的咸水江,西侧广德湖垦废导致淡水供应聊胜于无,只有南塘河引它山堰水在城南形成一个城市水库。唐大历年间(766—779)一场席卷全国的干旱,迫使杭州刺史李泌沿西湖东岸凿出六个取水池,史称西湖六井;三百年后的北宋熙宁大旱,宁波人喝干大湖(月湖)水后继续在湖底凿井取水,熬过了灾年。这样的湖,历代贤守是决计不能让它废的。西湖有白居易、苏东坡,月湖有钱公辅、刘纯父也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自南宋以后两个湖都成了城市风景区,无论是西湖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还是月湖的方春夏时,士女相属,歌鼓无虚日均已在本系列前几篇提及,本文不再赘述。至此月湖和西湖一样,一湖佑城,反过来又因为城市发展而遏制了湖泊湿地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与城市空间关系的不同,西湖与月湖在气质上是有区别的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在《瓦尔登湖》里写道:

湖泊是风景中最美、最富表情的容姿;

湖泊是大地之眼;

凝望湖面之人可窥得自己的天性。

那么月湖与西湖分别照映的是怎样的人性呢,看看两个湖里发生的故事就够了。先看杭州西湖,雷峰塔下镇白蛇”“风波亭里起风波”“苏小小埋骨西泠”“林和靖梅妻鹤子”……城外的西湖山水中有神怪,有政治,有不世出的爱情,更有常人无法理解的隐逸,总而言之与城内的世俗世界是相异的。但城里的月湖就不一样了,因为城中湖赋予宁波人的是一种世俗湖居的状态,花果园庙里的神不参与斗法只给人看病,岸边居住的不是归隐大儒而是大学士、尚书和侍郎们,岛上最有名的建筑或者是恨不得把整个四明山水装进一个院子的真隐观,或者就是喊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昼锦堂,即便是《牡丹灯记》也只是把约会、喝酒放在月湖,而斗法则在城外……


image.jpeg 

图六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日湖东岸的水月桥与余相国祠 本图来自《名城宁波历史图典》

当然,城中湖定义的内容,除了人们的心态还有城市的形态。我们回到文章最初的话题,宁波老城区相当部分的街巷都是填河而来,中山路北部的街河更接近苏州的棋盘式布局,而南城是以日月双湖及蜕化的湿地为基础环境的,这里的街巷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形态,如:

今月湖盛园南端不规则的三岔路口,继承自历史上日月双湖间的南水关直河与大庙前河的汇聚空间;

今解放路与开明街之间的三角地,继承自历史上平桥河与天封塔西河的汇聚空间,亦是宋元时期日湖的主湖面;

今长春大厦东侧让无数司机崩溃的五岔路口,继承自历史上南水关东河、平桥河、白龙庙河、岳庙西河汇聚的空间,亦是清代日湖最后的主湖面。

image.jpeg图七 《武岭蒋氏宗谱》附图中民国时期的日月湖水系 本图来自《名城宁波历史图典》


由湖泊而湿地,由湿地而河渠,由河渠而街巷。在笔者看来,月湖在,日湖也在,只要我们懂得历史、懂得欣赏,宁波古城的独特风骨,依然在!


人物名片

张亮,法学硕士,现任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宁波市文物博物与考古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浙东历史地理研究、不可移动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