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东运河的桥,在孤独地诉说历史沧桑
作者乂二 李斌摄
百年守候—— 通济桥
石砌的魂魄
在诗意中荡漾
这一方天地
浮雕双莲为裳
闲寂静谧中
临江描眉
添姿色,盼你留
描下一片风情万种
神兽作伴
双双守佑,你的美
和千百年来的安宁
清冷冷是我
独砥江流卧长虹
阅尽双城烟雨
热闹闹是你
渡这一世,到下一世
时光将矫饰打磨
附耳侧听
侘寂以枯淡做容器
传递历史,也存放故事
丝丝缕缕如幕如烟
绕进你的耳畔
岁月不留,青苔不减
来啊,来啊
莫让这片鲜绿
化作空白
被誉为“浙东第一桥”的通济桥,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它作为浙东沿岸跨度最大的圆拱大石桥,紧紧扣住了姚江的两端,亦扣住了历史的前世与今生。
走上通济桥,必见桥墙上东西处各自一对镇水神兽,因岁月的拂拭,其纹理样貌显得诡异难辨。但兽形动态鲜明:兽身前探,兽面前视。动势中似藏着兽的魂魄,将后半截身子蓄在桥中,仿佛一旦有灾害发生,其形便会从石桥内跃腾而出,通天直上,为人们消灾解难。
通济桥始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南宋咸淳三年(1267)重修,至此易名虹桥。
元至顺三年(1332)重建,为三孔石砌拱桥,这才定名“通济桥”
许多桥上为何总有神兽与吉祥花样的雕饰呢?这是因为古人造桥,有为祭神的,有为驱鬼的。古桥上的纹样、龙狮等象征性图腾——如通济桥上的20块栏板上覆有宋明式样缠枝花,花样看似柔软清怜,又因这凿凿的年月带着些欲辨难辨的放肆与恣意;栏柱上雕仰复莲与4头栏柱嗷嗷狮像,其形流畅,纹理栩栩如生。这些皆因古时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影响生存生活的自然现象不能以科学的角度客观解读。因而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的灾难来临之时,皆归因于神鬼乱力,以象征性的纹样和龙狮,神兽,吉祥的花样,去驱害求佑、供奉神灵、祈求平安。
不仅中国如此,在日本的鬼神传说中,与“水”“桥”有关的故事也很多,他们对水非常崇敬,其文化也是深受我国汉文化影响,七成的鬼怪原型均来自中国,比如“豆子婆婆”就是以筛为器,凭水捞人吃的妖怪;“桥姬”则是为情所困,投水自尽的女鬼;我们熟悉的生长于江河之中的“河童”,据说原型是性情凶猛的一种鳄鱼。日本人将这些鬼神分门别类归纳,描绘制作成精美的画作、周边,将传统古老的传说,形成系统的文化,打破时代的审美,创造适合现代人观赏的艺术形式,得以不断流传与传播。
关于通济桥,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明朝有位叫谢迁的宰相,是余姚泗门人,此人为官清正刚直,爱民如子,余姚人皆尊称他为“谢阁老”。嘉靖年间,谢迁告老还乡。当时,有位刑部尚书赵文华,慈溪人,其为人奸诈阴险,惯于残害忠良。他对余姚出了“十八学士”十分嫉恨,将谢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同时密谋通过拆除余姚通济桥来破坏余姚风水!竟还得到了皇帝御赐拆桥的诏令,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谢阁老”为保江桥,亲自去余姚西郊的接待寺,与寺中方丈一同寻求有经验的船老大商议,定下计策:从西十三渡去三江口,在长五华里的江上,设下“瞒天帐”,使官船里分不清白昼与黑夜。
待船到桥洞,船老大将船身朝北略倾,官船将将能通桥洞。如此,到桥却未拆桥,过桥后友无法拆桥,这样便稀里糊涂地保住了浙东第一桥。
这个民间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宁波百姓祈盼“官为民,民为官,官民一心”的愿望,也展示了宁波百姓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宁波人这种明辨忠奸、大忠大义的性情,是大江大河澎湃撞击在骨头里留下的深深烙印。
“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抵大江流。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通济桥上这幅对联经过百年岁月洗礼,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气势恢弘,见字如镇,稳稳巍巍耸立在姚江之上,造福后人。
傲然正气—— 高桥
抚良弓,诉衷肠
遇酒且呵呵
逐飞鸟,征战场
人生能几何
水涨春江
金戈铁马哒哒
掩槛外钟声
月明夜渚
披盔戴甲铛铛
不如摘一路烟光归家
巨浪长风空寂寂
方壶圆桥叩禅机
莫得意,泯悲喜
不用三袛修福慧
但将六字出乾坤
有情光,寿无量
翩翩少年摘文星
逐浪逐潮汐
不知会去何地
夜半梦入仕王家
梦中却宿梵刹
叶落知秋尽
冬风凛夜寒
出不得,看不清
若非品性功德成
高处不过光和影
少年成往昔
在古时,高桥与大卿桥、西城桥、望春桥等6座石拱桥,因皆由官府监造的,因此是为“官桥”。高桥立于西塘河之上,此河为甬城历代官员学子,行商军旅的必经之河,出城北上,又因常年有官船往来,所以西塘河亦称为官塘河。
既是官桥,那么高桥得名,总有其缘由。
首先是高桥本身就是实别别地“高”:孔高6.8米,由72组弧形条石叠砌成高高圆拱,桥顶4.8米,这孔高加顶高,怕是两个姚明叠叠乐扣篮也至多将将好。石砌这又高又大的桥身,可同时通两艘官船,照理说该得多木讷笨重,然而造桥者心思巧妙,将实用、牢固、美观结合在一起——桥身含13对复莲柱,2对镇水螯兽,2对彩纹抱鼓石。瞧这莲之柔美,兽之祥瑞,还有精雕细刻的抱鼓石,不仅仅是组成这桥的构件,就算单单拿出来看,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桥的气势与桥身上的精雕细刻相得益彰,亦柔亦刚,令这桥特点鲜明,别具风格。
其次,看桥额上,“指日高升”“文星高照”,这两个“高”,是官场的吉祥话,为官者希望官位节节攀升,仕途顺利,合情合理。官桥有这样的桥额,实乃履行自己“应尽之义务”,正如人们见到寿星要说一句“福如东海”一般自然而然。桥额下南北各有一联,南联为“巨浪长风想见群公得意,方壶圆桥都从此处问津”,想必北去赶考的书生,见此联掩不住心中快意;北联为“水涨春江,双桨移来天上,月明波渚,一珠点到波心”,乘船上任的官人,见此联亦不禁心中欢喜。
书生赶考,官人上任,船来船往,如过江之鲫。为官者,能够令后世流传的,只有那些勤政爱民、一身正气的人物。
高桥默默无语,将那人间浮华,功名利禄看透。百年更替,此去经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们,逐浪逐潮汐,逐渐成往昔,继而白发成枯骨,轮回再轮回。这桥,无惧风霜与时光,完成了昨日的历史的使命,今日继续延续辉煌。谁是大BOSS?任指日高升,文星高照,亦不过历史一瞬一尘埃。
高桥高桥,桥高在形,人高在品。岁月告诉我们,能够留到最后,从来都是坚坚韧韧,正正气气的品质。高桥是,高人亦是。
知行合一 —— 望春桥
在人类不曾留意的夜
春风将故事吹得柔软缱绻
万物饮着千年的碧波
生出了灵
红着脸醉倒在
若有若无的厚重里
我的怀不留你
你孤注一掷
撅起嘴,说不走了
抚慰我不可言说的孤单
过往的辉煌
涟漪般层层荡开
唤醒我热血的生命
我喋喋不休
你热热闹闹
在我身体里
扎根,筑巢
相依相偎
清代初期的鄞县经学家、史学家万斯同 (1638-1702),在 《鄮西竹枝词》中,有首首脍炙人口的乡土风光诗描写望春桥:“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
望春桥为北宋元符元年官塘河上的第一桥。留待今日,风风雨雨,几经修缮,历经千年。望春桥一带原本是偏僻荒芜的小水村,直到明代末,方有钟氏在此聚族而居,谓“望春钟”村。至清末,河道两岸已繁盛起来,桥之南北多达数百家住户,每旬二、五、九皆有集市,另有三月高桥会,八月赛龙舟。彼时的小水村,大有“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的气象。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内河航运依旧繁盛,去西乡高桥、白鹤、深溪等地,均须乘航船经过望春桥。
如今,饱受千年风霜,望春桥更像一位沧桑老人。不仅桥身风化严重,桥的两边栏杆大多都已缺损倾倒,部分桥面板也如老人盘不齐的牙,统统移位了。而望春桥的损毁,不仅牵动着无数宁波人的心,也惊动了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处的官员。05年3月9日,古桥的重建工程正式开工,竣工于同年6月28日,有了这次修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望春桥,而它,亦还能继续静静地见证今日西乡历史性的巨变,陪伴我们走过更多未来的时光。
望春桥最常被提及的一件事,不得不说到那生长在桥侧石缝中的几株古树。
听闻附近的村民说,起初不经意时,在桥的石缝中,长出了几株小树苗,这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桥的石缝中能有多少泥,再长也就差不多如此,所以当时根本无人在意,更没人要去处理。没想到,湿润的江南,因雨水充足的滋养,这石桥的缝隙里,难道藏匿着时光的密道?看这些不起眼的小树,像被施了魔法,郁郁葱葱地涌出来,蔓过石桥,漫上栏杆,长成了一棵棵壮硕的大树!这些粗壮盈尺,盘根错节的树干将桥面步阶和栏板涨裂出了道道裂痕,人们这才开始犯了难:树已经与石拱桥难舍难分,联在了一起,若砍了树,虽然是保护了古桥,却失去了这魔幻般的风景;可如若任其生长,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桥毁树倒……
经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桥上的古树现如今被保留了下来。而桥上两棵桷树,正好在桥额两端,亭亭如盖,为桥更添神幻色彩。树根与桥面石板、基石合抱为一体,同生死、共存亡。
有诗吟诵此桥树联体奇观:“根居古桥虬枝壮,千年风雨更繁茂。吐尽新翠成绿荫,秋飘黄叶冬望春。洗尽铅华独自立。”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想起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在第二届“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上的致辞“四知四行——知行合一,行必务实;知难而进,行之不怠;知书达理,行而优雅;知恩图报,行路思源。”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与行,正如望春桥桥与古树,桥树相依相偎,难解难分。
江南之美,美在朦朦烟雨中,江南之秀,秀在青青山水间。望春桥下这官塘水,是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主要水路,历经岁月,时至今日依旧幽幽泛着绿光,这何尝不是一种行路思源?行而优雅?
望春桥静静地斜卧在碧水微澜的河上,两岸烟柳低矮,水中桥影映衬着半圆形的石拱,仿若长虹映月,隐隐绰绰……桥静默而务实,旁观这千年人世冷暖;树生长不怠,恣意彰显旺盛的生命力。这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孕育宁波人民骨血里的务实拼搏与诗意情怀。
望春桥 桂维诚摄
人间灯火——永济桥
日常家用
木几藤床
老母亲喳喳喊
“回家吃饭”
晚风凉凉
月儿弯弯
老伯桥头张望
哪家把酒藏
黄酒温双蛋
臭脚丫热烘盏
丈母娘捂鼻藏
客来毋走
阿拉清话何妨
通了两岸磐石安
明朝子看看
这旭日彩霞两头忙
功德无量
上升永济桥,它的得名是有一些来由的:其一,桥名中"上升"二字实为"上新"之谐音,其建造年代比新桥晚,又建在新桥的西面,也就是在新桥的上游,所以称"上新桥"。其二,桥名后面的"永济"两字,本是一座庵的名。在现今尚存的桥碑中有所记载——从前,在桥的南北两岸,各有一座庵,一名"普静",一名"永济",建桥后,因"永济"的名字恰好含有津梁之意,那么桥名就以庵名“永济”替之。这两个由来结合在一起,便有了“上升永济桥”的名称。当然,这两座庵现如今已经没有了,但"半路庵"却成了桥边村子的名字。至于桥名,当地人都叫它"半路庵桥",村里人更是俗呼为"大桥头"。
我特别喜欢“大桥头”这个名字,亲切又熟悉,有种老底子质朴情谊的味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上了灯火,村里的狗时不时吠几声,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各自散落在村子的这头或者那头,刚好遇上了,便从对方手心里抓几颗瓜子,闲聊几句。
“明天我在大桥头等侬,毋忘记!”不管是村里的张爷爷还是李叔叔,约个大家都知道的熟悉的地方,碰头好一起喝老酒。这个地方,在我的脑海里,大概就是“大桥头”吧。
不仅“大桥头”这个名字特别接地气,它从初建到如今,一直都带着浓浓的民间人情味。
据《镇海县志》记载,宋熙宁六年(1073),在长山山麓的小浃江口,本来建有一座浮梁,后被风暴摧毁。小浃江“东滨沧溟,世苦潮患”,数百年都没有再建,每每遇到风暴激浪,渡江便受阻,人们只能望江兴叹。
到了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有位叫谢复荣的鄞人,他在长山山麓建了长山渡桥,可浃江的风暴非常多,木桥累建累毁。到了成化年间,由朱、杨二姓又率众人募建石桥,好不容易建成了,又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一场风雨中被毁。这还不算完,后面又来了镇海县知府丁鸿阳、朱一鹗等,共同出资再度修建,可清代顺治戊戌因为海寇登陆,这桥又难逃一劫。清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再次重建长山桥,更名为“永济桥”。清嘉庆十年(1805),永济桥又作了一次修缮。两年之后,在永济桥上游2里许建造了13孔的燕山矸闸,到了这会儿,小浃江上游才真正不再遭受咸潮之苦。
在这百来年时间中,永济桥不断被毁,又不断由乡人、知县修建。这种民间自发的若干次或建或修,或募捐或个人出资,如此桥渡人、人护桥,何尝不是一种共同对抗自然生活的情谊?与同在一条西塘河上的由官府监造的高桥相比,永济桥可以说完全是为了往来百姓的需求而生。若说高桥是出身高贵的翩翩君子,那么永济桥就是执杖江湖的热血少年,共同守护着来往这条河的过客与乡邻。
桥上的雕饰,也带着朴实的寓意:桥心石上,四周双框,框间刻草饰,中心圆框,内为荷花图案,两旁花瓶,背衬祥云纹,瓶中分别插有玉如意和三支画戟,寓意"吉祥如意"和"平升三级"。
桥下拱顶正中龙门券上的浮雕,是宁波古桥中最精致的。龙门券的圆框内,刻的是"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一座四柱三间牌坊,鲤鱼半跃出了水面,一条老龙半腾把守龙门。桥墙的联柱石上探出四只赶退水怪的龙头。联柱石下刻有寓意长寿的暗八仙及鹤鹿等图案。
这“吉祥如意”、“平升三级”、“鲤鱼跳龙门”、“长寿”等寓意,不都是老百姓们岁岁年年朴实的愿望?
除了桥上的雕刻外,此桥的桥联、桥碑、桥额也值得一品。上升永济桥的桥墙上有两副桥联,东西分别为:上跨长虹路通两岸,升看朝旭彩映中流。永古津梁基安磐石,济人功德惠胜乘舆。
乍看没什么特别,但是细品,这联的首字,不就是“上,升,永,济”吗?虽是造桥人留了百年的心思,但青年们头一回读懂,还是忍不住齐齐大笑:真是妙哉妙哉!
钢铁柔情—— 祝江大桥
钢铁身躯渐腐
我做我的改变
拜托别和我碰面
我举不起臂弯
悬索在半空
失了绿裳赤裸斑驳
你的影子垂下了眼睑
一朝的别离
需要踏过多少河川
才能让自己回不了头
一眼的透彻
需要经历多少是非
才能不哭不笑朝前走
传说是别人的传说
祝福是为我
但不要再讲了
我也不想再听
现在
我只想静静地找寻
从辉煌的足迹中
找到你来过的痕迹
余姚三七市镇的祝家渡村,与河姆渡镇隔江相望。这是慈江边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古村,村以渡口得名。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最早因为这曲,开始流传说祝英台为上虞人。但又有一说,祝英台娘家本在祝家渡,由当年在此摆渡的船工姓祝得名。史书中亦称祝江渡、竹江渡或竺家渡。
与祝家渡村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村子本身的历史底蕴,为这座村落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但真正使这个小村扬名天下的,则缘于慈江边建起的那座铁桥——祝江大桥,它在中国建桥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祝江大桥,横跨慈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自锚式斜拉索桥”,建于1966年,位于余姚市三七镇祝家渡村祝东1号,是慈江祝家渡边一座全钢铁结构的桥,因当地人们称祝家渡一带的“慈江”为“祝江”而得名。大桥全长101米,宽3米,拱跨85米,双塔门型三孔自锚式悬索桥,外漆为新绿色。远望大桥,两座门型主塔高高耸于江面,霸气十足,两侧延展出优美的曲线,如同钢铁绿巨人的双臂,将微微上拱的桥面牵引起来。桥面最高处离水平面约2.5米。左右两个水泥桥墩,之间间隔约15米,何其壮观。其两边还各有5根钢索。桥面铺设水泥路面,两侧为铁制栏杆。桥面的H型索塔高约5米。整个结构雄性又硬气。
据记载,世界上第一座直接通过每一根悬索,将桥面受重于主塔的自锚式悬索桥,是在1870年才在波兰建成。因为这种桥型有着用料省、自身轻、跨径大等多个优点而在国外被广泛建造。在中国,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偶尔出现这类桥梁。当然在最近十几年,国内新建了一大批自锚式悬索桥——宁波的庆丰桥便是其中一例。而余姚的祝江大桥,比之前号称我国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的广西桂林丽君桥更早了30几年,为我国首个引入此桥型的实物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对当地村民来说,祝江大桥南北横跨祝江,沟通三七市与河姆渡两镇,是这一带沟通两岸的通道。但这铮铮铁桥更温情之处,还是在那炎炎夏日傍晚,村民们依栏而憩,乘着习习凉风聊天休憩。老底子酷暑难耐,还有许多村民习惯以桥为床,以天为盖,整晚就在铁桥上席地而眠呢!
铁桥因年久失修,这绿色钢铁巨人,现已无法承载日益繁重的交通压力,在2001<span style="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