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贯浙东千里舟,远山烟岚水浮悠 --浙东运河第三天考察记(绍兴-上虞-余姚-宁波)
桂维诚
河贯浙东千里舟,远山烟岚水浮悠
7月16日一早,我们驱车前往上虞区东关街参观竺可桢故居,接着还考察了坐落在曹娥江边的曹娥庙。
在驱车前往的行程中,王耀成老师给大家介绍了浙东文化的主要特征。他还特别请凌可即席朗读了他写的《绍兴师爷和宁波商人》一文——
有道是天下"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无宁不成市”,是说离开了宁波人就成不了集市、街市、市镇,或者说离开了宁波人便做不成生意。
这后一句"无绍不成衙",说的是离开了绍兴师爷,就开不了衙门。
19世纪德国地质学家利希霍芬(F.F. Richthofen)在他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一书中说过一句话:"浙江省人,由杂种多样的人组成……沿海有特殊种族"。"特殊种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我以为所谓浙江沿海的"特殊种族"指的乃是浙东的四种人:宁波人,温州人、台州人和绍兴人。
王士性也认为"生民各自为俗",就是说这三种人各有各的风尚习俗,或曰自然秉性,这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即使同为"海滨之民"的宁、绍、台、温四地之人,也是"各自为俗"的。虽然这四处同属浙东之地,全部面积加起来也不过巴掌大ー块地方,但这四地之民的区别是如此明显,正如他们所操的方言各各不同,他们的身上都各有一个鲜明的印记。比如,只要他们出现在故乡以外的地方,人们就会用一个公认的代称来界定他们。比如把宁波人概称"宁波帮",其实并不是每个宁波人都会做生意。……
王老师的这些精辟阐释令大家耳目为之一新。
随后,我们在雨中兴致勃勃地考察了山阴纤道。
中午,大家畅饮的"古越龙山"佳酿,是绍兴鉴湖管理局原局长、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专家邱志荣先生托沈季民会长转赠的,表达了绍兴运河研究专家、作家艺术家对宁波同好的问候。
午后我们驱车前往余姚考察浙东运河(宁波段),走进丈亭老街,寻访大西坝、小西坝旧址。经实地考察大西坝凉亭,靠河一侧墙上从右到左四根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证明坊间原来所传版本有误。外侧双柱上一联为:
雨夕風辰也堪託足
南來北往到此問津
内侧双柱上一联为:
暫寄足乎?欲行且止
請息肩矣,少住為佳
此行一路上的互动座谈,俨然如同一个"浙东运河文化"的论坛,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庄丹华教授分析了浙东文化与滩黄戏的关系,谢振声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宁波籍的大学校长,以及宁波人参与建造大学等史料。张建明先生回忆了自己51年前在姚江大闸,乘航船回故乡的经历;丁永灿教授谈了自己多年来参加活动的感受及建议;鲁旭安先生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体会;何静教授即席朗诵了桂老师的途中诗作……
今天发言的还有:黄港洲、沈季民、沈国民、何良京、方扬、天涯等诸位朋友。屠元磊还即时在群里给大家分享了宁波山宕石料的资料:古人建房造屋,铺路造桥,建闸砌塘,围墙造坟等等都离不开山宕石头。开宕取石古人依据就近为上,交通运输必为溪河发达,内河水系交错方可。宁波东、西乡自古就有山宕,其中西乡小溪产鄞江小溪石、梅园产梅园石、大隐产大隐石,东乡以东石山(今麂山)产稽山石、鹿山石山弄产马岭石、胡郎岙(今湖浪漕)产胡郎岙石最为出名。南宋时期宁波人陈和卿等人带鄞西梅园石和马岭石等石料东渡日本,至今日本东大寺梅园石狮子还在。
在华灯初上的甬城,大家依依道别,为此次三天浙东运河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雨中吟稿(六首)
桂维诚
访竺可桢故居
古镇香樟翠,
幽窗竹影虚。
室涵书卷气,
共仰故人居。
谒曹娥庙
事父和亲孝女诚,
江河万古著其名。
千秋庙祀彰先善,
但望儿孙重践行。
山阴古纤道
河水长流万里途,
山阴纤道接通衢。
风侵雨蚀成斑驳,
皆入当年世俗图。
卜算子·丈亭访古
凉亭独倚阑,
何处寻游伴?
记得当年旧赏时,
君在长河畔。
酒醒不成眠,
晨起同车遣。
岁月消磨两鬓霜,
只识东风面!
走大西坝、小西坝
明州锁钥枕姚江,
风雨千年古坝长。
舟楫兼通丝路远,
阻咸蓄淡系家邦。
浙东运河印象
河贯浙东千里舟,
远山烟岚水浮悠。
龙腾白昼雷喧夜,
蜃出青云雨湿楼。
北极星辰悬斗转,
东方江海望潮流。
千年碶堰无寻处,
谁识沙汀鹭点头?
七绝三首
张建明
运河-拱宸桥
三孔驼桥映碧波,
舟行风雨一程歌。
弯弯石道纤夫泪,
千载通途赖此河。
西兴过塘码头
月落乌啼帆影稀,
西陵渡口桨声微。
江关日出登楼望,
驿路争迎远客归。
安昌老街
碧水流经十七桥,
花灯串串店招飘。
乌篷摇曳穿梭过,
一曲欢歌古镇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