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漫话凉亭对联

漫话凉亭对联

原创 桂维诚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教授在《以价值为导向——浙东运河(宁波段)保护策略》云讲座中,特别提到了宁波大西坝的凉亭,并出示了一张上凉亭的照片,这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这座凉亭的外形,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凉亭十分相似。砖木结构的高大屋架搭建在送往迎来的通道上,而且沿河而建。我的故乡在甬江之畔的鹭林,也有一座被称作“松风亭”的凉亭,建在通往宁波城的青石板路上。我想,在浙东运河两岸,过去一定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凉亭吧。

那张大西坝上凉亭图片下的附注是一副对联:请息肩矣稍住为佳;暂寄足乎欲行且止。根据对联的格律和文意,我觉得其上下联可能弄反了。后来上网搜索,也有文章写道,凉亭四柱各镌一联:南来北往到此问津请息肩矣少住为佳;雨夕风晨也堪托足暂寄足乎欲行且止。

大西坝上凉亭的对联究竟是一副还是两副?上下联又是怎样排列的?我带着这样的疑问,不久前参加了浙东运河的考察。古称“明州锁钥大西坝。出海入关经高桥”。大西坝,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道与外海相通之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童要出发处之ー。据记载,南宋大诗人陆游、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義、抗清英雄张苍水,均到过大西坝。为让来往客商歇脚,村主道建有上中下三个凉亭,听说中凉亭已毁。

驱车到了大西坝附近,沿着一条小路,寻到上凉亭所在处,凉亭一侧住着河边人家,还开着一家理发店;而靠河一侧的墙壁上嵌有四根石柱,从右到左依次镌刻着:雨夕风辰也堪託足,暫寄足乎欲行且止,請息肩矣少住為佳,南來北往到此問津。

 

按照楹联的排列规则,显然是两副——

镌于外侧双柱为其一:

雨夕风辰也堪託足; 

南來北往到此問津。 

镌于内侧双柱为其二:

暫寄足乎?欲行且止;

請息肩矣,少住為佳。

这两副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显然系文人所撰;石头上阴刻的楷体字迹颇具魏碑书风,尤见古朴。

楹联,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中华楹联于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儒家思想。

一副佳联,文意必须切题,也就是说,须切人、切事、切物、切地、切时、切景。被誉为清代“楹联学开山之祖”的梁章钜在评论对联时,就常常把“切”字作为评论优劣标准之一。

细品大西坝上凉亭的对联,针对人、事、物、地、时、景诸元素,可谓都十分贴切。上凉亭石柱上的对联,形象地告诉人们:在风雨飘摇的早晨或傍晚,这里可以让你歇脚休憩;南來北往的过客来到此处,可以问津买舟远行……想要走向更远的远方,应该停下疲惫的的脚步,暂且寄足于此,休憩片刻;放下肩挑的重担,息肩于凉亭,稍作逗留后,就能更好地负重远行。——对联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也许不是一个小小的凉亭所能承载的,但通过这两副对联又确乎溢于言表。

IMG_261由此想到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老家兰溪有一座“且停亭”,柱子上刻着一副他所撰的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这副对联将这个亭子的意义升华为人生旅途中一个歇脚的驿站,一个心灵的归宿处,劝诫人们应该熄灭追名逐利之心。一个人若为名为利奔波一辈子,劳心劳力又是何苦呢?不如且在这溪山清净之地放下包袱,放空一切,享受自然,哪怕是暂且停一下,也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说到大西坝上凉亭,它与“且停亭”一样,都具有人生驿站的象征意义,来到这里,或许能够让我们冷静下来,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感受到一种清凉和自在。

古往今来,我们行走在消逝中,沧海桑田掩不住历史的风尘。从各地凉亭遗存的对联中,我们可以品味到古人的生活乐趣和人生智慧。洛阳古道是古时贯穿洛阳东西的重要通道,古道上的茶亭曾有两副题联: 

前路赤炎炎日,试问能行几步; 

这里凉飕飕风,何妨暂住片刻。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湖南隆回县黄金井乡冷水井茶亭上有一副题联,以当地地名地形入联,语气亲切热情: 

君请息肩,老鹰坡上途犹远; 

客来解蹬,洗马滩头水正清。 

湖南祁东熊罴岭的凉亭联,以轻松而带有苦涩的笔调,写出忙忙碌碌的众生相,与一副著名的酒肆联极为相似: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到凉亭坐坐;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漫将笑语谈谈。

凉亭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名士宋湘的一副长联,曾题于粤赣交界处梅岭驿站旁的凉亭上,其上联劝人抛弃功业,下联劝人淡泊名利,飘逸疏淡,读之如沐清风: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叠叠,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想后思前,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放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扰扰,驿路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汝解下几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姑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IMG_263

这些凉亭对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奔波在旅途上的人们经过一个个凉亭,都没有理由不停下来欣赏一下四季不同的风光,但也应该读一读这些对联,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整天忙忙碌碌的,是不是太过执着于追名逐利了?每个人可以从上面的对联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唤醒自己的内心,不能总是背负着太重的负担,而要适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林语堂说:“人生读来几乎就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可见人生之诗的韵律、节拍须有急有缓,有行有止,方显韵味隽永悠长。

据《列子·天瑞》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这段对话颇有深意,子贡在听到老师“生无所息”的训诫后,不无困惑地问:“那么我就没有休息的地方了吗?”孔子说:“有的呀!你看那个墓穴:那高高耸立的像高地似的,像小山尖似的,像土堆似的,像扣着的锅似的,就知道休息的地方了。”

IMG_264

生无所息,还是生有所息?人生一定要直到生命的终点才停下脚步吗?生命的大河用滔滔浪花书写着浮世烟云,我们追求着内圣外王,追求着外圆内方,却不知这二者本是一致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犹如一条河流的左右两岸,始终伴随着人生的漫漫程途。

生无所息,固然是先哲们勉励后学自强不息的至理箴言。然而,生有所息,也是一种生命的超脱,一种自然的回归,这不仅仅是为了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飞翔与憩息。正如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却波澜不惊,这是遍历风尘后的安详倘徉。那槁首黄馘的庄周,也是汉水垂钓的庄周,他在西下的夕阳中隐去了自己的身影……此时,他的淡泊之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远去的先哲们终其一生,才换得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其实,生有所息,不只是简单地休整上路,而更是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

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清朝小品名家张潮深得闲中三昧,他在《幽梦影》里写道:“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其实闲暇的益处,远不止这些。闲暇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能让人细致入微地咂摸生活的深层况味。如果一个人整天忙得如陀螺般转个不停,那么,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就真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了。

张潮还写道:“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别人挖空心思去钻营苦求的东西,你却视若敝屣;别人认定无关名利的事情,你却乐在其中而不疲——一个人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这样的生活,才堪称有意义的人生。杜牧诗云:“是非境里有闲日,荣辱尘中无了年。”若想在“是非境里”找到“闲日”,就必须有所超脱,只有超脱对功利得失的盘算和计较,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

毋须讳言,古人对“慢生活”的理解,也许远比今人要透彻得多,明确得多。以闲暇怡养心神,是必不可少的休整。须知连续作战的疲惫之师,远不如以逸待劳的精兵悍将。一个人闲时可以多读书,多交友,多游历,在放松的心态之下,可以更充分地补足能量。而那些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的人们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一味去追求蝇头小利、蜗角微名,因而内心纠结,会常常错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时光易逝,如覆水难收,人生苦短,诚如白居易所云:“苦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生老病死,谁能置身其外?同样的岁月,为什么有的人活得游刃有余,有的人活得心力交瘁?明朝学问家余绍祉的一段话,或许能够启发世间的忙人:“光阴虽短,静则自长;岁月无多,忙人更促。神随天运,一日可当百年;意逐物移,百年犹如一日。”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气定神闲的状态,也许最能贴近生命的本质。

最后,且以苏州虎丘山上的一副茶亭联作结: 

皎月放空聊憩息; 

清风徐拂足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