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乡贤

探访镇海五里牌村

探访镇海五里牌村

王家河头五座桥:有的像碉堡,有的刻祥云

水陆通衢,古朴盎然


记者陈饰 通讯员王雷文/


“王家桥头五座桥,乌篷船摇桥下过,载来毛笋木材满满舱.....”几十年前,朗朗童音伴着一幅水乡画景,从镇海五里牌村王家河头一带,传往四里八乡。老镇海人王若华说,记得当年老家家门口有五座桥,随着蜿蜒小河一路架设过去,两岸风光如画。

王若华的老家是离镇海招宝山街道不远的五里牌村王家自然村王家河头。她最记挂的,是家门口那些造型古朴的小桥,承载了老一代村人的记忆、欢乐和日常生活。

“不知道那些桥还在不在?”王若华委托记者代为走访。120日上午,记者与友人探仿此处,的确找到了王若华口中所说的桥。只不过,记忆中的五座老桥如今剩了三座。好在,加上我们在五里牌村另外找到的两座老桥,最后依然看到了五座桥,分别是:五里桥、被称为“大桥头”的西归桥、仁里桥、渡驾桥、堰桥。今天要讲的主要是其中两条,五里桥与西归桥。

漫步五里牌村,可以深深体会到“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诗句中描绘的意境。五座桥之间直线相距不过一公里,隔几百米便架一座桥,方便行人往来。

尽管事先做过功课,找桥的过程依然有些曲折。“五里桥”尤甚。

导航导不到“五里桥”,村中居住的过半为外来务工人员,很多人摆摆手,说没听过这个地名。最后在一位阿姨不确定的指点下,沿着王家村前大河东角走了三四百米,终于在掩映的民房后,见到那座寂寂小桥。

五里桥长不过10来米,桥身修缮过。桥面铺着长条石,桥基保留完整。两边立有短柱,刻有考究祥云纹。这种建筑修饰细节,在镇海已知古桥中较为少见。桥对岸是一片较大的空地。之前,王若华曾告诉记者,家中祖辈口传五里桥可能为一名女子捐资百银所建。我们在现场搜索桥身,仅有“五里桥,里人重建”字样。翻阅史料、遍访村民,皆无“女子建桥”说法,因此,我们推测,“女子建桥”有可能是“里人建桥”的乡土口音所致。

沿着王家河头,如今窄窄的河道,是当年村人极好的玩伴去处。“掼河游泳)、摸蛳螺、洗衣、淘米、运货,都靠着这条河流进行。”68岁的村民王老先生如是说。他回忆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河道里摇过乌篷船,装载农货。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改为水泥船,装载水泥石子等建筑材料。航道始终在运营着。

离五里桥直线距离300米处,是被当地人称为“五里牌大桥头”的西归桥。这是当天值得浓墨重彩写作的一条桥。萧瑟的冬日,印在水中的西归桥带着明显的“桥头堡”特征。它的桥北面,留有两道长门基。当年,为保邑人安全,以“前大河西归桥”为界,桥面设铁栅栏,晨启夜闭。

西归桥早于元朝时,由族人王熙建造。

《镇海县志》卷二十一,名宦一节中,说到五里牌村王家始祖王煦,字本明,元天历年间进士,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再授庆元(宁波)定海(镇海)县尹。王煦见朝政腐败,一年后退职隐居于县西五里牌,族人尊称“南岐公”。王家宅前有桥,题曰“西归”明志。

西归两字,也包含着王煦的一段心思。王煦出生四川万县,致仕后想回故里。但“翘首西川,道路中梗”,遂以“西归”名桥,寄托乡思。

清咸丰年初(公元1851年),桥将倒塌,族人捐资聚集工匠,“复移东丈许改其观”。建成后桥基坚固,桥面宽阔,桥梁高峻。旧时,交通闭塞,内河船运繁忙。西归桥南首桥墩两旁,筑有通往桥洞下的平台和上下台阶,纤夫拉纤可直接从桥下通过,不用再打“桥门”。数月后桥成,横卧前大河清流之上。登高四望,南邻大浃江,北达澥浦,东接第一山浦碶(又称东门浦碶,旧称王家碶),西接桃花渡口。舟楫往还过其下,早晚不绝,为五里牌村的一大胜景。

后人写诗吟咏“西归桥”曰:

石桥横水半沉浮,字勒西归寄思深。

蜀道崎岖行不易,登临聊慰故园心。

架石为桥跨大河,西归两字足摩挲。

地当五里关冲要,但见行人若织梭。

本邑胡世佐为西归桥作诗,云:

新筑河梁不日成,西归二字作桥名。

势魁吴越三千界,路接云霄九万程。

病涉里邻承惠泽,濒来车马乐升平。

公由此地安身后,拟统槐庭显世英。

 

离西归桥不远,王宅所留还有祠堂一座,仰德堂。皆因王煦在族中“操持廉介,多有惠政,民多称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族人拓展祠堂拓展,正厅五间,中庭戏台,左右各三间翼楼。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族人王思葆独资创办复式班“仰德小学”,在宗祠西北处墙外空地筑校舍。如今,祠堂已修缮一新。

仰德堂清水一泓,建池名为:碧波池。后人感怀王熙,题诗:“池波潋滟漾晴光,一碧遥临仰德堂。如此澄泓谁得似,清廉官守尽堪当。半亩方池一鉴开,碧波澄澈净无埃,扶筇间向堤边望,时见游鱼逐队来。”碧波池自元始至明、清,日久积淤。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乡人集资重新疏浚,池水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