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乡贤

从大西坝凉亭说起

 从大西坝凉亭说起

范伟国

凉亭


一帮文学朋友前几天在好友张坚军先生的带领下去浙东大运河考察,我因外孙女来家的缘故只能随之神游了。

浙东运河,西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尔后经绍兴、余姚至宁波甬江入海,有230多公里之长。这运河的前世,为绍兴的山阴水道,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并与曹娥江以东运河相接,方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至清末民初依然畅通。

因地势的缘故,浙东的河流多为南北流向。东西纵横的浙东运河跨越曹娥江等多条河流,因之修建了众多的碶闸堰坝,与造型雅致的桥梁一起,构成了南方运河的特色,也引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雅兴。

我关注的是,宁波的大西坝。只因它是运河上的甬城门户,沟通西塘河和姚江的咽喉。宁波日报原副总编沈长根老师三年前大声疾呼: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西坝与垃圾为伴,如何让其重现风采值得深思!

我关注的是,大西坝的凉亭。沈老师在文章中说:在水运为主的古代,大西坝是明州通往杭州的航道要津。南来北往的官员、学子、商贾、军旅、僧道等大都走此水道。为方便客商歇脚,在一段百余米的沿河路上建了三座凉亭:上凉亭、中凉亭、下凉亭(已被拆除)。细观上凉亭,四柱各镌一联:南来北往到此问津请息肩矣少住为佳  雨夕风晨也堪托足暂寄足乎欲行且止。

现在这凉亭如何了?据朋友们考察:大西坝的上凉亭仍在。靠河一侧的墙壁,有四根石柱,从右到左镌刻着两副楹联。外侧双柱上为:雨夕风辰也堪託足 南來北往到此問津;内侧双柱为:暫寄足乎欲行且止  請息肩矣少住為佳。

 

甚好,甚好,了一心念,也不由对这凉亭的对联沉吟许久。

曾说过,文字有温度,而这对联的文字更见温馨。不管这造亭人是立碑还是赎罪,但这凉亭的建造表达了人性的温情,这对联的文字传达了人文的关怀。不经历苦难的人,体察不到三伏酷暑中一处遮荫之地的凉快,体味不到三九严寒中一处避风所在的温暖!从古至今,铺桥搭凉亭为一大善事,这是为弱者伸援助之手。是啊,远行途中,此地亦可“托足”;重担在身,不妨就此“息肩”。遥想当年,在这里上演过多少“长亭送行就此别;千里单骑且珍重”的活剧。

由此想到,凉亭也是人生的一大渡口,检测着一代人在财富面前的取向。渡人,何尚不是在渡己?饱读读书气自华,践行善事就更纯洁心灵了。听闻宁波“善园基金会”发宏愿,要在钱湖周边百余公里的步道上建造百座凉亭,首批的凉亭已在城杨杨村的亭溪古道开建,不由为之欣喜。

今人在大西坝凉亭的对联前怀念前人的功德,想必后人亦会在凉亭歇脚时,追想改革开放一代人的风采吧。长亭外,故道边,芳草碧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