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宁波帮

解读故宫院藏《小浃江话别图》

解读故宫院藏《小浃江话别图》

     陈一鸣

 

image.jpeg

小浃江话别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当代文史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曾经指出:中华文化经络的主干,是由大河组成中华文化在本质上是河川文化。水路河网运输曾经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之一。在水路交通中,主要的工具是船,主要设施是港口,送别空间主要是在渡口、桥头、江边。宁波是江南著名的水乡,河网密布,浙东运河既是北上的起点,又是走向世界的起点。我们可以想像,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曾发生了多少离别相送的故事。宁波又是浙东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文昌盛,才俊辈出,对外交流频繁,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小浃江话别图》是由海上画派大家任伯年绘制。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县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无论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无一不精。他博采诸家,自成风格,笔墨洒脱传神,色彩妍丽悦目。是我国近代的杰出画家,也是晚清海上画派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

   任伯年的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叔任薰都是名声显赫的画家,任伯年少年时受家庭的薰染,很小就已能绘画。1864年,太平军失败后,任伯年移居宁波,长达四年。与浙东的文人方樵舲、姚小复、万个亭、陈朵峰、谢廉始、诸君子相交甚密,歌琴唱和,弹宴聚会,一时“名流觞咏无虚月”,视为艺坛盛事。现在所见任伯年的早期作品,大多是在宁波画的。

《小浃江话别图》是同治五年(1866年)的作品.任伯年27岁在宁波期间,访大梅山馆,与姚燮之子姚小复相晤甚洽,作此图相赠。任伯年在题跋中自识云:“丙寅年春客甬东,同万个亭长游镇西南乡之芦江,卸装数日,适宗叔舜琴偕姚君小复亦来,谈心数天,颇为合意。小复兄邀我过真山馆,领情款待,出素纸索我作话别图,爰仿唐小李将军法以应.然笔墨疏弱,谅不足当,方家一笑也.弟任颐并记于大梅山馆之琴咏楼中。”

从题跋上我们可以了解的信息是,在丙寅年(1866)春天任伯年寓居宁波东乡,同好友万个亭一起游览镇海(今北仑)的柴桥芦江,盘恒了几天,恰巧碰到族叔任薰(舜琴)同姚小复也来游玩,大家非常投缘,谈心数天。这时姚小复邀他去小浃江边的大梅山馆家中,盛情款待,请他作画留念,于是,任伯年采用唐代小李将军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工笔画法,画下这张《小浃江送别图》相赠。

题跋中的几个人物。万个亭(1814-1871),《四明画家传》记载:名后丞  字乃邻,号个亭、萼仙外史、小渭、垂钓者,鄞城(今宁波海曙)尚书街人。诗才清逸,擅画,能写竹,用笔分明。兼写翎毛花卉,清雅可爱。曾居宁波城里甘溪厂堂。常宾客满座。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任伯年在宁波时大多寓居于万个亭家。七年二月任伯年离别去沪,作《东津话别图》以示留念,在东津渡桥(今灵桥)之上送别,余三人为镇海城里的谢廉史(辅濂)、宁波迎凤街的陈朵峰、萧山任薰。现图珍藏在上海博物馆。

舜琴是任薰的字,又字阜长,是任伯年的叔父。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少年丧父,后从兄学画,青年时在宁波卖画为生,1868年与任伯年一起去苏州,后寓居苏州、上海。任伯年、任预均从其习画。人物画与其兄任熊同师法陈洪绶,常用高古游丝、铁线、行云流水、兰叶几种描法。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任薰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曾参与设计苏州的怡园。 188854岁时双目失明,病卒于苏州。 与任熊、任伯年时称三任,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姚小复,《四明画家传》载:又名景夔,字拊仲,号小复,(1839--卒不详)镇海(今属宁波市北仑区)人,为姚燮次子。 同治五年(1867)郡学生,承父之艺,亦善画梅,疏影横斜,繁花密缀,师法王元章《万玉图》而参以家法,有其父风格。又能画花卉,亦能书。与任伯年友善,关系颇为密切。著有《琴咏轩诗稿》。

送别画面以工笔山水的手法描绘了姚小复家所在地小浃江畔的景色。在一片青绿色的江南山水中,他与姚小复“话别”,话别的情景被表现在一个大远景的构图中,话别的人物仅仅是图中微小的“点景”人物。 人物的出场方式,是从“山水”中自远而近地向我们走来。

image.jpeg

                   民国镇海县志 古迹

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大梅山馆 在崇邱四都二图东冈村为姚燮别墅,也就是姚小复的家。东冈村下辖黄梅堰、顾家、东冈碶三个自然庄。到底大梅山馆在那个位置并没有资料能够说明。

国内众多研究姚燮的专家一般都认为姚燮在四十九岁时移居“息游园”的位置应该在鄞州的五乡汇(纤)溪村一带。其依据是姚的《息游园赋》:“… 自郡城甘溪里移家小浃江北浒,赁顾氏屋一楹住…”。认为小浃江在崇邱(小港)境内都是南北走向,北浒只能是在鄞州五乡的汇(纤)溪村。但是正如《姚燮年谱》作者浙大汪超宏教授认为姚燮的《疏影楼词》中:自灵峰迤逦而南,岩壑益邃,居无鄙人,南溪武陵之胜或抗之。庚寅重过,忽忽忆总角之游,真如梦隔世也。把灵峰认为是在杭州一样。这是有误的。小浃江是流经鄞州与北仑两地的水利大动脉。它起源于鄞州东钱湖和天童太白山下三溪浦,一路过五乡碶,经太史湾南麓入北仑境内,基本由南向北而去,整条江体迂回曲折,江面宽窄不一,分支交错。明代嘉靖年间定海(镇海)县令宋继祖筑东冈碶时为了碶闸的牢固而选址在东冈山,以山麓为基,由此小浃江从南北走向至符家汇折而向东到东冈碶,过碶闸后再折向西而东北,于是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小浃江北浒的顾家自然村。《息游园赋》中的“赁顾氏屋”,这应该不是巧合了!

image.jpeg

                           民国小港地图

image.jpeg

          东冈碶             小浃江送别图

当然,在这张《小浃江话别图》也能得到应证。画中的桥,不细看就如一般山间的独木桥,墩上一块桥板很简单的结构。但这是在小浃江,一条通海的大江。细看一下,会发觉这是一座碶桥,从桥下的流水也可以看出,上下分层,有明显的碶闸放水时迹象。这种形制相同的碶闸有东冈碶及堰山碶,而鄞州五乡的东碶和西碶上有桥栏,并不相同。当然,有人会说,中国山水画是以写意手法,这画面不能当真。但是,不可忽略的这是早年任伯年的作品,他从小跟父亲学画,其父任鹤声原是民间写真画工,善画,尤长写真术。他自25岁起就以鬻画谋生。因此,在这幅画中有不少是以写实的工笔画法。这桥和流水应是写实的画法,这在他二年后的《东津话别图》上也可以看到,东津浮桥下的浮船,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这是在宁波的三江口话别。

这样从画里就可以看出姚小复的家,当时应该就在东冈碶北面的顾家自然村。

image.jpeg

            东津话别图(任伯年)

还有在姚燮的文集《琼贻副墨.兰如集》中,卷九: 郭传璞《庚申夏杪,买棹之海镇东冈堨,谒复庄夫子大人,有慨时事,赋呈,兼示哲嗣搢伯,拊仲,时将有象山之行,故篇终及之》。这篇文章题目里就可以看到,庚申(1860)年,姚燮五十六岁时,他的弟子鄞县人郭传璞来访,“买棹之海镇东冈堨”。也很能说明姚燮当时就是住在小浃江边的东冈碶村。

值得注意的是作这幅画的时间是1866年。同治三年(1864年)姚燮已经去世,次年26岁的任伯年来到宁波,之前他是否见过姚燮,我们不得而知,但考虑到他叔父任熊与姚燮的深厚友谊,其弟任薰也拜访过姚燮,作为任薰的弟子,任伯年应该之前是见过姚燮的,我们可以从他为姚小复作的《小浃江话别图》看出,这份交谊依然深厚。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现在离被称为浙东杜甫姚燮生活的时代也不过一百多年,但是有许多往事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张《小浃江送别图》。无意中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些旁证。

“你站在碶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山边看你。 你装饰了这座桥,成了大家的风景”。如今,我们在研究历史,或许,若干年后,历史来研究我们。

image.jpeg

            东冈碶(林达摄)

image.jpeg

                         东冈碶全景

延伸阅读:任熊(1823-1857)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早年曾随塾师学画肖像,以后辗转各地卖画谋生,在杭州结识名流周闲,于宁波得遇姚燮,有机会游学于文士之门,得以观摩古代名迹,并在诗文上受到熏陶下艺术上有了长足进步。任熊绘画具有多方面图,凡人物、道释、山水、花鸟、草虫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均所擅长

1850年 道光三十年(庚戌)任熊28岁寄居秀水周闲的范湖草堂,初识诗人、画家姚燮(字梅伯,号大梅山人)。那年春天,与友人共游江苏镇江之金山、焦山与北固山。后游明州(宁波,镇海)。“游佳山水,必造其险奥,一树一石有奇致,亦必流连其间,曰:此天生画本也

到秋天,寄居在宁波镇海(北仑)之姚燮之大梅山馆,同姚燮朝夕诗画切磋,越二月有余,摘姚梅伯各色诗句,绘成《大梅山民诗中画》6册,120页。是册内容丰富,题材广博,有人物、仕女、武士、神仙、佛道、鬼怪、博古、花鸟、虫鱼、走兽、鞍马、山水、楼台、宫室等等,诗奇画绝,珠联璧合;一册之中,工笔写意,错杂出之,光怪陆离,不可方物。有学者认为,在清代之册页,当推此为第一!此图之六册装原本,现藏香港私人藏家。


任熊《姚大梅诗意图册之白猿渡水页》被选为2016年的故宫日历

 

image.jpeg

                东津话别图(局部)

image.jpeg

            东津话别图(局部)

 image.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