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难呈祥有贵人
原创 文/张建明
他,是发生在宁波的那场海难事件的幸存者,距今已有76年了。多年前,我曾聆听他讲述过自己的人生故事,他就是香港甬港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民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竺银康。遥想当年,西装革履、戴着金丝边眼镜、脸色红润的竺先生曾对我侃侃而谈??
竺银康,祖籍宁波奉化江口竺家村,1932年出生在宁波镇海。当时他的祖父竺祖法在镇海开竹匠工场,以制作淘箩、篾席等竹器制品谋生,全家人就移居到这里。竺银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正是日寇疯狂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的时期。国仇家恨,在他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8岁的时候开始感受到生活的艰难,日本人打来的时候,爷爷带着我们全家三口和舅父家及宁波姨母家,逃难到里山崔家岙,吃住都是十分简陋,周围都是苦难的乡亲。”
为了早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竺银康9岁时,全家人回到奉化江口竺家村。那时父亲竺鸿生在上海招商局的轮船公司做事,母亲则留在家乡奉养公公及抚育子女。在老家,竺银康上了小学,虽然只有一年时光,但在一个孩童的心灵中,却刻下了家乡山水情重的烙印。一年以后,全家四口又迁住宁波南门五台寺弄19号。竺银康在附近的彩里桥翰香小学继续读书。父亲竺鸿生在上海的景况并不好,没能让全家可居住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于是一家人只好分居在沪甬两地。
就在那时候,一场人间悲剧不幸降临于他家。
1944年,竺银康11岁。有一天,母亲带着哥哥和他以及从上海来宁波乡下吃喜酒的表姐,同去上海与父亲团聚。这是深秋的一个下午,母子四人从宁波轮船码头登上了一条往返于沪甬的“宁绍轮”。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和宁波相继沦陷,日本飞机不时在甬沪之间的海面上狂轰滥炸,封锁海上交通。
轮船到半夜才驶出,开开停停,次日拂晓时分,当行驶到镇海招宝山的时候,天空上突然出现了两架日本飞机,先后向轮船的烟囱部位扔了2颗炸弹。后来竺银康听同船的大人们说,日寇飞机盘旋得非常低,连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都可以看见。
几乎在飞机轰鸣而去的同时,轮船开始倾斜下沉。顿时,全船乱成一片??当竺银康回忆起当时的惨烈场面,仍心有余悸。
船舱里的人扶老携小,扛着大箱小包,往轮船的甲板跑去。有强烈求生欲望的人们爆发出来的惊叫声、哭泣声、呼喊声,似乎可以撕裂镇海口浓重的晨雾。
这时候,轮船上备有的救生毛竹纷纷抛向了海面,只听到甲板上有人说:“跳下去,跳下去!”庞大的船身在迅速下沉,人群更加混乱了。此时,母亲带着他们已挤到了船边,竺银康手里拿着一块船上的铺板正犹豫不决,“逃命要紧,跳啊!”母亲对他们大声叫唤。当时的场景已无法使逃生的人们多考虑什么了,少年竺银康也懵懵懂懂地随着大人往海里跳了下去。
“啪”的一声沉闷的重响,是铺板与海水的撞击声,瞬间,竺银康感到胳肢下非常疼痛,不由地放掉了那块铺板。木板浮上来了,身体却在往下沉,他的两只手不停地向上划动。竺银康虽然年少,但十分机灵,就在一刹那间,他抱住了游在前面的一个大人的腿,把身体的重心稳住了。求生的本能使他又迅速地紧紧抓牢了海面上漂浮过来的一根毛竹。当他与许多紧抱毛竹、木板的人们在海上漂浮了八九个小时后,救援的渔船来了,渔民把他们送到了象山港。以后又由象山派船送到宁波。
竺银康姨母住在宁波大沙泥街12号,姨夫在灵桥头开设“同生祥”油行,他就暂时居住在姨母家里。
但母亲、哥哥和表姐却一直杳无音讯,是活着还是遇难了?那段时间,每天有许多遇难的亲属到宁波轮船码头上去等消息。在亲戚的陪同下,他也去等过亲人的音讯。八天、十天过去了,一月、两月过去了,竺银康知道亲人已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成了这场海难事件的幸存者。
苦难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是珍惜生命的动力。正是这样,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竺银康始终能保持从容的心态去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坎坷。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后的人生道路,似乎印证了这句民间俗语。1952年,因有贵人相识,命运把他带入香港,以后又在印尼发迹,成为“塑胶大王”。晚年的他,积极参与故乡的建设和发展,被推举为奉化市政协常委、奉化经济发展促进会的顾问,并荣获“宁波市荣誉市民”称号,成为老一代“宁波帮”中的佼佼者之一。
敢为天下先,几经磨炼话传奇。
胸怀桑梓情,争做甬港牵线人。
竺银康,香港民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宁波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永远名誉会长。
他1950年代起开始营商,被人尊称为“塑料大王”,随后又涉足服装、房地产、铜业及太阳能发电等多个行业。在赢得世人尊重之后,他又心系家乡,追根溯源,做甬港两地牵线人,他总说,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做好。2002年提出成立“家乡慈善基金”,截止目前已资助了宁波贫困学生、孤寡老人幼童千余人次。2017年竺银康出费300万元港币成立"竺银康家乡学生助学金”,2018年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助建宁波大学梅山科教园海洋学院教学科研大楼,全力支持家乡的文教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