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卡》、《渴睡》为何如此有力? 戛然而止: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尾
很多时候,文章如何结尾会产生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家们在创作时,都竭尽全力构思、设计最具力量的结尾。
《渴睡》、《万卡》是著名作家契诃夫两个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特别是它们的结尾非同一般,具有强大的表现力。
我们先看《渴睡》。这篇小说描写一个名叫瓦尔卡的小保姆,在夜里哄店主的小孩入睡,精疲力竭的瓦尔卡渴睡得不得了,眼前出现绿色的斑点,头脑中有了各种幻觉。其间,冷漠自私的店主又差使她干了许多活,瓦尔卡好不容易把所有活做完了,但她仍被命令哄孩子睡觉。面对着哭闹不休的孩子,劳累至极的瓦尔卡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之所以不能睡觉,是因为有一个敌人,那就是眼前这个不肯入睡的孩子。接下去,契诃夫以冷静的笔触写下了小说的最后一个段落:
“瓦尔卡笑着,挤了挤眼睛,向那块绿色斑点摇了摇手指头,她悄悄走到摇篮那儿,弯下腰去,凑近那个娃娃。她掐死他以后,就赶快往地板上一躺,高兴得笑起来,因为她能睡了。不到一分钟,她已经酣睡得像个死人一样了……”
文章至此突然结束。从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角度来看,瓦尔卡掐死孩子是全文的高潮,但在此之后,应该还会有更让人悲伤的故事发生,它们完全可以成为小说的重要部分。但偏偏它们没有出现,换句话说,这篇小说在故事没有完全讲完时就突然停止了,似乎留下了一个极大的缺漏。
再看另一个短篇《万卡》。万卡是一个年仅9岁的孤儿,三个月前被人送到城里的一个鞋匠处当学徒。圣诞节前一天的夜里,在等到老板一家熟睡之后,万卡偷偷躲在房间里,给他惟一的亲人,远在乡下的祖父写信。此时,小万卡的苦难和悲惨,犹如奔流直下的长江之水,倾泻而出:“在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而且闷得没法说,老是哭。前几天老板拿鞋楦头打我的脑袋,我被打得昏倒了,好容易才活过来。我的日子过得比狗还不如。”“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靴抽我,因为我摇他们那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娃娃时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有一天,老板娘让我把一条鳕鱼收拾干净,我就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这条鱼,拿鱼头直戳到我的脸上。”
万卡的不幸来自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一边讲述着自己的苦难,一边想象着祖父的慈祥、和蔼,想象着祖父对他的种种宠爱,想象着自己在乡下生活时普经获得的那些快乐,因此,万卡在信中向祖父发出了其微弱的求助:“亲爱的祖父,发发上帝的慈悲,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会替你搓碎烟草,我会为你向上帝祷告,要是我做错了事,那就像打那头灰山羊似地打我好了。等我长大,我会报你这个恩,养活你,不让人家欺侮你,等你去世,我一定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
每次读到这里,都会忍不住落泪。有时,文学的巨大感染力就隐藏于这样简单明白的文字中,毋需太多的描述,而万卡的命运也让我们格外关心,此时,契诃夫把故事引向了最后:
“万卡把写满字的信纸叠成四折,放进一个他化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想了想,拿起钢笔蘸了蘸了墨水,写上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康斯坦丁-玛卡雷奇。
他想到自己写信居然没有人来打搅,觉得很痛快,就戴上帽子,顾不得披羊袄,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他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了进去。
过一个钟头,因为了有了美好的希望,他熟睡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炉台上坐着祖父,搭拉着一双光脚,对厨娘们念信……”
这个可怜的孩子,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法完成了一次自我救助,但他寄出的这封没有地址的信不可能送到他祖父手里。所有的读者都会惊叹于这个细节的精致和残忍,但更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小说的情节线索此时被掐断了。
对比两篇小说的结尾,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故事在接近高潮时突然间中断,不肯再向前迈进一步。但这绝非是作家的疏忽,而是一种刻意的安排,这样的结尾,我们称之为“戛然而止”,犹如中国的传统戏剧,鼓点正敲得激烈时突然停止,台上的演出随即结束,整场戏也因此煞却。
“戛然而止”的结尾虽然打断了故事情节或思想的发展,但并不妨碍对于它们的完整表达,这也是这种结尾方法能够存在的基础。
此时,特别细心的读者或许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故事情节、论述和思想的发展中断了,其完整性不受影响呢?这是因为文章最重要的内容、作家和作者的观点、情感、见解,已在之前的故事和论述中得到展示、暗示和渗透。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因为这种故事情节、论述、思想的不完整和突然中断,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和余地。《渴睡》中的那个小保姆,在她掐死小孩后,读者们都会按照现实生活的一般规律,想象她将会遭受怎样悲惨的命运,同时,我们也能透过契诃夫看似平淡的描述,体会到他对于小说人物的同情。而对于突然中断的万卡故事及其今后的命运,我们似乎也完全能够想象,但又不忍和不敢想象,不由自主地进入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之中,这是何等充满张力的描写,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
所以,在大师们笔下,“戛然而止”式的结尾,表面上看是一种故事的中断,实际上有着完整可遁的逻辑发展轨迹,它往往具有言已尽而意不穷的效果,产生特殊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