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城,外大城也。子城,内小城也”(《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历史上,罗城有专有名词——“郭”或“廓”,所以罗城也叫罗郭,如宝庆志有“虽有子城而无罗郭”云。
《宁波市志(1995)》认为,唐明州子城(地处今鼓楼商圈)建于长庆元年(821),而罗城则建于昭宗乾宁五年(898)。断定罗城建于该年,是因为1993在东门口罗城考古中出土了一块铭有“乾宁五年”的砖头(林士民著《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这块砖头是否出于唐文化层,迄今不详,证据效力似嫌薄弱。但无论如何,明州“子城早于罗城”,如同“鼓楼是子城南门”一样,已是由来已久的定论。
罗城建于唐末黄晟领明州时期的结论,其实在宋代时就曾引起过人们的疑惑。因为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在唐大中十三年(859)条目中就了“明州城门昼闭”的记载(卷二百四十九)。这个城门是指子城门还是罗城门?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日本遣唐使的记载。日本第18次遣唐使与同行僧人最澄的记载表明,公元805年,他们的笔下就有了“明州郭下”“大唐明州鄮县廊(廓)里”的记录。这些都是当年亲历者的记忆,史料的证据效力很高,它不但可以证明唐长庆元年(821)“移城”前的明州州治不在“小溪”,而且对宁波地方史研究上“公认”的明州罗城问世于唐末的结论,也给出了有力的质疑。
宁波大学李广志教授长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史,以深厚的学术功力发掘了许多之前未被注意的史料,还极大地拓展了宁波地方史研究视野,令人感佩不己。李教授于2016年发表的《日本遣唐使宁波航线考论》(载《南开日本研究(2016)》,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和最近发表的《东亚视域下的明州开元寺与日本文化交流》(载2021年1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4卷第1期),将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乃至宁波地方名的必读论文。
本文是学习理解李教授两篇大作的体会,以求教于李教授与各位方家。
一 从南宋二志说起
1. 南宋乾道《四明图经》认为罗城在晋末就已经有了。
城池。明之罗城,旧云闽粤无诸所筑;夏侯曾先谓,刘牢之筑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筱,俗曰“筱墙”,即故基也。今罗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西与南则环以水,东与北则绕以江。晋末孙恩海寇也,其犯会稽则由上虞以入,不由乎明州者,亦以此城据三江之险云。(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一)
注解
无诸 无诸,闽越王,姓驺氏,越王勾践后裔,活跃于秦汉之际,西汉初诸侯国闽越国国君。
筱墙 见本公号“筱墙之谜”。
不由乎明州 不确。孙恩曾试图三次进犯会稽,第一次由上虞三江口入,第二次由浃口(今宁波三江口)进姚江入(城山渡的句章县就是这次被袭破),第三次又由浃口入,但因姚江春汛,水路不得行,乃从陆路,但受阻于刘裕的筱墙(参见本公号“浃口之谜”)。准确地说,孙恩第三次西进不得,是因为“筱墙据官路之险”。如果不是春汛,即使那时有“据三江之险”的城墙,孙恩也可从水路西进余姚、上虞。
2. 宝庆《四明志》则认为是黄晟所筑,只是不确定在他治明州时的哪一年。
城郭。罗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唐末刺史黄晟所筑。
晟,鄞县人。僖宗末,结群豪保护乡井。昭宗初,董昌表为刺史。终于梁开平三年(909)。墓碑云:此郡先无罗郭,民若野居。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
按:《会要》及《移城记》,长庆元年(821)移州治于鄮县治,而于旧州城近南高处置县。且撤旧城、城新城,则今之子城是也。
又按:《通鉴》,大中十三年(859),贼仇甫攻陷象山,明州城门昼闭。咸通元年(860),甫分兵掠明州。州民相与谋曰:贼若入城,妻、子皆为葅醢,况货财能保之乎?乃相率出财,募勇士,治器械,树栅,浚沟,断桥,为固守之备。然则虽有子城而无罗郭备御,所以难也。钱氏据有吴越,明为属郡,后且以子弟镇之,城郭增壮自此始矣。
旧经云闽粤无诸所筑;夏侯曾先谓刘牢之筑以塞三江之口。西城外有城基,上生竹筱,俗曰“筱墙”,即故基也。晋末海寇孙恩犯会稽,则由上虞以入,不由乎明州者,亦以此城实据三江之险云。
按:汉,鄞、鄮属会稽郡,不属闽粤国,安得为无诸所筑?筱墙为刘牢之所筑,故基则非今罗城也。孙恩乃自海岛舟行破上虞,宁畏此城之险?袁晁能陷明州,岂孙恩不能破乎?况晋末此亦未有县治也。故不敢以旧经为据。(以上,南宋宝庆《四明志》卷第三)
注解
晟,鄞县人 准确地说,应称“鄮县人”,因为古鄞县在隋开皇九年(589)后即被裁撤,直到吴越天宝二年(即梁开平三平,909)才因钱镠王将鄮县改名,方有鄞县。
昭宗初 指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明州刺史钟季文卒,众拥黄晟代之摄明州。
民若野居 晚清烟屿楼本和清光绪《鄞县志》作“民苦野居”;南宋咸淳增刻本,“苦”实为“若”。
会要及移城记 “会要”指宋王溥(922-982)辑《唐会要》,“移城记”指唐韩杼材撰于长庆二年(822)的《移州城记》。
通鉴 即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
仇甫 两唐书均作仇甫,《资治通鉴》作裘甫,后多沿袭之。
葅醢 zū 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
旧经 指宝庆志之前的本地方志,亦主要指南宋乾道《四明图经》。
由宝庆志的上述记载可知,虽说咸通元年(860)州民有过“树栅,浚沟”的城防工事建设,但宝庆志的编纂者并不认为它就是罗城。而元延祐《四明志》却据此认为唐长庆元年所移的是罗城(卷八)。明黄润玉的《宁波府简要志》则认为大中十三年的“城门”,就是指子城门。不过,也有不少方志,或不置可否(清光绪《鄞县志》卷三),或干脆避而不谈(如明嘉靖《宁波府志》卷九、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第八册)。
《宁波市志(1995)》在记述裘甫起义的大中十三年(859)史事时,却括注了三个字“木栅城”:明州城门(木栅城)昼闭。细品之下可知,“市志”并不认为“城门”是子城门,而是认为它指的是罗城门,尽管这个罗城门还不是通常的土木结构;或者说,我们可以理解为:“市志”认为在黄晟之前的公元859年,明州已经有了“木栅式的罗城”了。但问题是,宝庆志说的“树栅,浚沟”,明明发生在860年啊,859年又怎么会有“木栅城”?难不成市志认为木栅城在859年前就已经存在?
既然宝庆志说大中末年—咸通初年之际“有子城而无罗郭”,那么我们只能将“明州城门昼闭”的“城”理解为子城,而“树栅,浚沟”,只能理解为一般的城防工事,而不是罗城的兴筑。
但现在,日本方面的史料,让这一疑问重新挂上了我们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