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欢看风景。
风景背后有故事。
故事比风景更有意义!
“宁波帮”的早期人物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名叫陈磬裁。
陈磬裁是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陈鑑桥村人,出生于1874年,早年到上海打工当学徒,后来学做生意,以水泥和建筑业致富,人称“水泥大王”。
陈磬裁致富后,先后在家乡捐建了十座桥和十个凉亭,人称“十桥十亭”。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钢筋水泥兴起之初,陈磬裁所捐建的桥和亭,都是早期钢筋水泥桥亭的代表,其功德,在乡邻之间有口皆碑。
那么,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变迁,当年捐建的十桥十亭,现在怎么样呢?
2020年,我根据一些线索,并在热心文物的网友帮助下,专题寻访陈磬裁捐建的十桥十亭,圆满成功。
十桥十亭,既具有历史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慈善故事,遗憾的是,多半桥亭已经灰飞烟灭,消失于人间。
现在仅有四座桥和三个凉亭依然存在,但是大多也是面目全非地残存于人间。
现存的四座桥,分别是,第三桥、第四桥、第八桥和第十桥。
现存的三个凉亭,分别是,第一亭、第四亭和第五亭。另据网友星向远方证实,第三亭在舟山,但是我没有见过。
岁月变迁,时光流逝,真是一件残忍的事。
陈磬裁捐建的第三桥,位于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梅溪水库之中。
九十年代梅溪水库建成以前,第三桥是梅溪两岸人民往来的交通要道。
时光上溯到清代康熙年间,为方便梅溪两岸人民往来,当地人在梅溪之上建成了石拱桥,因位于宝庆庙之东,故名东庆桥。
东庆桥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侵蚀,1911年,被洪水冲毁,两岸人民相望而难相见。
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父亲童梅芳,召集塘溪童村的13名乡绅,筹资重建东庆桥,然而建而又毁,毁而又建。
1920年,命运坎坷的东庆桥第三次被洪水冲毁。
第四次修建东庆桥时,陈磬裁获知消息,决定捐资三千大洋,并且使用钢筋水泥建桥。
1921年12月动工复建,1922年6月复建完工,造桥所用的桶装水泥,用船装载到大嵩江口的老鼠山码头,再由人力运送到童村。
人们为了感恩陈磬裁的善举,就把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命名为“磬裁桥”。
磬裁桥是大嵩地区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人们争相来参观。
磬裁桥是陈磬裁捐建的“十桥”中的第三桥,桥额的桥名“磬裁桥”之中,有两个小字“第三”,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