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建城1200周年,来让我们读一下宁波这座古城吧!

519EA04D97291D2F16BCB1651BDCD291.png

写在前面

宁波是古城,是港埠,亦是水乡。

泽国营城,城中有湖,湖西一岛,名曰“芙蓉”。

芙蓉洲是月湖十洲之一,宋代“十洲初成之际,随景命名”,因“洲前多照水红蕖,乃有芙蓉之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荷花岛”。从道光年间的《宁郡城河丈尺图志》可知,其周匝环以水仙庙河、菱池断港、马眼漕和月湖,对应今天的空间,大约为三板桥街、长春路东侧、马衙街、偃月街合围区域,区区0.1平方公里,不到故宫的七分之一。这座岛偏安月湖西北一隅,不似居于月湖中心的柳汀、曾位于日湖中心的莲心岛那般或为交通要冲,或有香火鼎盛。夹在西城墙和月湖间的芙蓉洲着实有点偏狭,有点冷清。

图二  光绪《宁郡城河丈尺图志》中的月湖西侧水系(图片来自互联网).jpg

                                                                   光绪《宁郡城河丈尺图志》中的月湖西侧水系。

尽管先天平平,但芙蓉洲或许是如今的月湖、曾经的日湖诸岛中,最有分量的一座。无论是宁波地方史,还是中国文化史,亦或是中国科技史,都绕不开这座小小岛洲。

芙蓉洲见证了城市形态的沧海桑田--北宋元祐间,两位刘姓知州整饬月湖,积土成岛,芙蓉洲自此而生;广德湖、它山堰相继联通,运河之水,潺潺而过;千年间,西侧城墙两兴两废,东侧湖岸由堤成岸,洲内河道填为阡陌,传统街区已是古城遗珠。

芙蓉洲见证了城市风气的演进变化--宋元权贵居洲,如赵宋皇族、权臣史氏;明清多书香门第,如天一阁范氏,培养出核物理学家戴传曾的访庐戴氏,“北大五马”所属的鄞县马氏;近代工商业者居于其间,如沪上钱业巨子秦氏、通利源张氏、徽商徐氏。

芙蓉洲见证了城市文脉的勃兴相继--黄宗羲、全祖望、袁枚等一众顶级学人曾登上天一阁观书、编目,亦有美文流传;四库开馆,范氏呈书,乾隆帝遣人观阁,将洲中书楼烫样写仿,以为皇家七阁范式;近代有鄞县文献委员会收罗古城遗存于天一阁内,鄞县通志馆、鄞县古物陈列所先后设于洲上;改革开放后,更有造园大师陈从周悉心指点,修缮司马第,于闻园旧址理水叠石,营造东园。

试问宁波城厢里面还有哪一个所在,有这般的历史厚度和信息密度?!

图三  19世纪早期《宁郡地舆图》中的芙蓉洲周边(图片来自互联网).jpg

                                                                           19世纪早期《宁郡地舆图》中的芙蓉洲周边。

如果把古城宁波保护与发展比作跑步,几十年来,无论速度还是里程,皆可圈可点。但是跑多了,免不了要停一停、想一想,于是,我们需要在时空中寻找一个观察点。2021年是宁波建城1200周年,亦是宁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35周年,从时间上来看,当下便很合适。但是,还缺另一个维度。

图四  “四鸟绕日”——中国文化遗产标识(图片来自互联网).jpg

                                                                            “四鸟绕日”——中国文化遗产标识。

1934年,谭其骧先生为历史地理学刊《禹贡》半月刊写过一篇《创刊词》,第一段写道:“历史是最艰难的学问,各种学科的知识它全部需要。因为历史是记载人类社会过去的活动的,而人类社会的活动无一不在大地之上,所以尤其密切的是地理。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图五  谭其骧先生旧影(图片来自上海市方志办网站).jpg

                                                                                              谭其骧先生旧影。

对,还需要找一个“舞台”,一个窗口。

笔者童年时居于坳花河头,而立之后又从业于天一阁内,如果说一定要记录些什么,芙蓉洲上的故事,恐怕是最多的了;考虑到芙蓉洲无可比拟的文化属性,或许真的能以点及面,谈一谈对于名城宁波的点滴感想。

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笔者将借鉴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燕园史话》的写法,结合自身在古建、园林、文物与遗产保护等工作中的经历和反思,尝试撰写《芙蓉洲读城》系列,通过阐释芙蓉洲这座“舞台”,读阁、读湖、读名城。其目的大概就是两个方面:一来作为自己整理思路的固定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积累资料;二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种基于历史地理学科的视角,帮助大家换一种角度审美身边的环境。

准备好了,那我们就开始吧,就从宁波平原还是浅海的时代说起……


人物名片

张亮,法学硕士,现任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宁波市文物博物与考古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浙东历史地理研究、不可移动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等。

IMG_9677.JPG


一审、二审:汤丹文 三审:王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