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红色记忆
刊于《宁波市水文化》杂志
2019第04期(总第二十五期)
兴建姚江大闸离不开宁波地委专署领导果断决策
文 /许谊
在编撰纪念“姚江大闸建成60周年”相关文章过程中,有两个名字多次在有关资料里出现,两人分别为王起和王博平。于是留意查了一下,发现我们要搞大闸建成60周年纪念这两位还真不能被忽略。
王起1917年出生于镇海新碶(今属北仑区),1934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进行过抗日武装斗争。抗战胜利后,奉命坚持浙东地下革命工作。1946年任中共宁波工委书记。1952年,任中共宁波地委书记。1962年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王博平1916年10月出生于镇海大碶(今属北仑区),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8月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常委,宁波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地委副书记兼专员,中共浙江省常委、副省长等职。1958年兴建姚江大闸时,王起和王博平分别履职宁波地委书记和宁波专员公署专员。
一则由于年代久远,二来当年媒体也绝没有如今这样众多,因此真正想找一些有用的资料实属不易,所幸笔者手头有两篇文章,可让我们对两们领导能有所了解。姚江大闸建闸期间,时任宁波地委常委、农工部长的原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宁波专员公署专员沈宏康撰写的《王起同志对宁波水利建设的贡献》的回忆文章里,对王起同志注重农田水利、兴建姚江大闸有概括介绍。
据文章介绍,王起同志从1952年4月到1962年4月任宁波地委书记,在他领导宁波地区工作的10年里,对宁波地区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王起同志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1953年,宁波地区遇旱,水稻严重减产,并发生农民争水械斗、请龙王求雨等事件;1954年夏涝,引起余姚、慈溪农民的排水纠纷;1956年“八·一”强台风在象山登陆,沿海海塘倒塌殆尽,人畜伤亡,农业减产。一连串的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使王起同志坚定了必须大兴水利的决心。所以,他同我研究农业生产时,总是提到水利问题;在地委会议上,多次研究水利规划;下去检查工作时,也总是要了解水利情况。他在任10年间,建成了大批水利工程,为子孙后代办了大好事,其中让人记忆最深的是建造姚江大闸的事。
文章提到1958年干梅接伏旱、秋旱,早稻种不下,晚稻秧拔节,姚江咸潮迅速上溯,7月8日咸潮到丈亭时,沿江3万多农民在丈亭拦姚江筑坝,阻挡咸潮。水利部门认为姚江堵塞后,会陷入不能排水的困境,向王起同志提出不能筑坝,只能建闸。经地委研究决定后,王起同志和余姚县委有关人员一起说服农民停止筑坝,并答允立即动手建闸。接着王起同志召开余姚、镇海、鄞县、宁波市等与姚江有关各县(市)委书记会议,商讨建闸事宜,决定设立建闸指挥部,由余姚县长任指挥,镇海、宁波市各出一位负责同志任副指挥;所需劳力、资金、物资等由各县(市)按受益田亩多少分担。8月份准备基本就绪,9月份就边设计,边动工了。当时正处在“大跃进”的高潮,资金、物资都很紧张,向上伸手要不到。王起同志号召各地自力更生,自筹资金160万元;清除平原坟滩收集石料10万立方米;专署水利电力局与公安处办水泥厂,自制水泥;收集旧铁向上海调换钢筋等等。连大闸36根启闭机的螺旋杆也是请省里的陈伟达同志托在上海工作的原宁波地区专员苏展同志办来的。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建造这样大的工程(36孔拦江闸),动员这样多的民工,在短短的10个月时间里(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完成这样多的工程量(180万立方米土方、10万立方米石料),可以说是宁波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如果不是王起同志狠下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各县(市)委和广大群众的支持肯定是办不了的。姚江大闸的建成,使沿江52万亩农田灌溉基本有了保证,咸水不进,蟹害绝迹,单季稻改成双季稻,产量成倍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十分显著。
笔者手头上另一篇文章篇目叫《王专员治水为万民造福》,是时任宁波地区第二任水电局长胡允和写的。
胡允和在文章中回忆说:1949年8月,王专员到镇海县任职的前一个月(7月)和后一个月(9月),镇海连续遭受了两次台风袭击,海塘全线崩溃,沿海、沿江地区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他心焦如焚,第一件大事就是领导群众修复海塘。他从镇海域北沿海察看海塘到了澥浦,就在龙山区委召集干部开会。当时我在澥浦工作,也去参加了。他一见到我,就跑过来握住我的手说:“还认得我吗?”紧接着就说:“龙北海塘你去看过吗?等会儿你陪我去龙北。”就这样他带着大伙儿一起上路到龙北海塘去了。海塘只留残迹,海水虽退,沿塘一片泥泞,无路可走。他脱掉鞋子,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向北跋涉,实地考察了灾情后,在范市休息一下后才从大路回澥浦。到时已是半夜,然大家仍边吃饭边讨论了重修海塘事宜。他回县后没过几天又来澥浦,带来了“以工代赈”修海塘的好消息。他说:“灾后群众生活困难,‘以工代赈\\\\\’就是国家发放粮食,发动群众出工修塘,既免使群众挨饿,又能把塘修好。”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全县掀起了冬修海塘热潮,到次年春,海塘全面修复了,保证了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许多群众感激地表示:多亏解放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今年日子不知怎么过!
胡允和文章提到了1956年“八·一”台风在象山港登陆事件:台风刚过,博平同志即带着我们从穿山、上阳、梅山岛、过郭巨,沿象山港经大嵩、莼湖,直到宁海西店(当时象山属舟山专区,故未去),跑了一大圈,察看海塘、慰问灾民、指导修塘救灾和恢复生产工作。使我最受感动的是在上阳乡,当地有位女乡长抗台牺牲,博平同志和我们同到这位乡长坟地,和当地干部一起追悼。群众闻专员来到坟地,蜂拥而来,大家看到王专员带我们向坟头三鞠躬,默哀后说:“安息吧,好同志,您放心,海塘我们会修好的,家园我们会重建的……”事后没多久,海塘就修复了。
在关于具体兴建姚江大闸事宜方面,文章写道:1958年宁波大旱,姚江咸潮上溯到丈亭,余姚3万群众自发拦江堵坝阻咸。但把江堵死后今后排水怎么办?在地、县领导劝阻下,停止了堵坝,并答应群众在姚江建闸。建闸后下闸可阻咸蓄淡,开闸可以排涝泄洪。但在当时条件下要造这样的拦江大闸谈何容易。王专员决心很大,说:“要造是前提,怎样造要好好研究。”并同我们地区水利局同志一起研究对策。老工程师施求臧拍拍胸脯说:“技术上我有把握,只是钞票、物资怎么办?”王专员盯着施求臧说:“那好极了,其他问题我来解决。”可是当向省里汇报后省里不同意。为此,地委马上召开县委书记会议,大家还是一致决心要造。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 8月份做好初步设计,组成指挥部,分配各县出工数,发动民工进场,9月份就破土动工了。所需经费160万元由受益各县自筹;水泥没有,王专员叫水利局、公安处各办一个水泥厂自己烧制;要开采10万立方米石方时间来不及,就结合平整土地,掘掉荒坟收集旧石料;木材买不到,在设计上采用无桩基础,省掉6米长的圆木6000根;钢筋特别困难,王专员动出脑筋,收集废铜烂铁和上海炼钢厂调换来冷条。经过万余民工日夜奋战,只花9个月时间,于次年6月大闸就建成了。从而使姚江平原50余万亩农田基本上解决了灌溉水量。姚江大闸的建成,使“破江中,烂岐阳”的低产田改变了面貌,产量一跃赶上余姚的马渚地区。旱的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涝的问题就突出了。王专员除催促我们加快建设姚北向杭州湾排水工程外,还提出了“姚江开后门”的计划,即把原来发大水时流向姚江的镇北地区洪水直接向东排泄出海。为此他下了决心,把专署历年的财政结余全部拿出来建造了澥浦大闸。作为统管宁波全区各行各业的专员,要下这个决心,足见他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视非同一般了。
《王专员治水 为万民造福》文章题目虽平实,却讲到了本质上。王博平治水还“上瘾”。他刚搞定姚江片,又转过来搞奉化江片。奉化江流域山多,造水库是既能蓄水,又可拦洪的好办法。几年来,虽然在他的领导下已经造了不少中、小型水库,但总觉得奉化江几条大支流要有大水库控制才行。于是1963年王专员又向省里提出要兴建横山水库(曾经两次动工、两次停建的)。省水利厅领导很重视,厅长亲自带领一批工程师来实地考察、制订规划。但当时一个难题是省里的主要领导同志反对兴建大水库,并规定了一条“低、小、分”的原则,省厅制订的规划提纲当然不能违背这条原则。于是王专员先同厅长一起商量如何突破这条原则,否则横山水库就根本列不入项目。王专员提出,在这条原则下加上“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可低则低、可小则小、可分则分”,这样就有个灵活的余地了。厅长非常赞同,决定以原提纲太繁杂为借口,重新简化一份,写进了上面的添加语。做规划时,王专员亲自参加,跋山涉水,跑遍了奉化的山山岙岙,一路上他同工程师们讨论了横山水库规模的最低限度问题,最后决定总库容为5000万立方米,并上报获得了省里批准。虽然这个库容量还偏小,但在当时情况下已经是特殊的“破格”了。接着,省厅派来了工程队负责施工,设备好、力量强,经费、物料厅里大力支持,很快于1965年横山水库就建成了。
胡允和在文章最后说:王专员对水利事业付出的心血、精力和所取得的成果说也说不完。我搞水利一生,在他的领导和教育下得益匪浅,终生难忘,可以告慰王专员在天之灵的是:在他去世后,跟他搞水利的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之后的一代又一代,继承了他的遗志,齐心协力共修水利。如今宁波的水利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家乡的山河面貌得以重整,他在世时的设想和愿望已经基本实现了。
从上述两文章中,我们可以切实地感觉到,王起、王博平两位老领导心中唯有百姓,他们不追求什么政绩,却脚踏实地,当官敢为民做主。他们身上真正具有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从某种角度说,没有上面两位的及时、大胆、无私、正确的决策,也许就没有今天的姚江大闸。所以今天纪念大闸建成60周年,我们理应对他们表达深切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