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鲁迅学院

爷爷,这方山水缅怀您 ——参观浙东区党委旧址有感

宁波红色记忆

刊于《宁波市水文化》杂志

2015第03期(总第六期)

 

 

 

爷爷,这方山水缅怀您

——参观浙东区党委旧址有感

 

/谭双捷

 

我坐的车辆行驶在四明山区的道路上,车窗外的 山水,就像是一幅葱茏的画卷在晴日下逶迤着。在这丰 茂而又欣欣向荣的地方,虽然已散尽了抗日烽火的硝 烟,但我心中知道,往事并不如烟,那些为抗战胜利而 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英雄儿女,将会永远载入那页光 荣的史册。我的爷爷,曾经在这里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战 斗过,他的名字叫谭启龙。 我追思着先人,用眼睛和心灵翻阅着这页历史。 车经过梁弄镇,如今的这儿是一处安宁平和的小镇,镇 上有家书店,在阳光照耀下的匾额,仍然闪烁着当年浙 东抗日根据地政委、我爷爷题写的邹韬奋书店的金 色题字。19434月梁弄解放,这里(横坎头村) 成为党在浙东地区的抗日指挥中心。 车速逐步减缓,停在一处白色围墙的旧式民居院 落旁,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浙东区党委旧址,如今这儿 已被改成了纪念馆。当我踏上台阶,走入敞开的黑漆木 门的那个瞬间,心情就随着历史的波浪而起伏翻涌。在 走廊的中央,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张爱萍 将军的金色行草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步 入里面的庭院,地上铺着大块灰色石砖,四周则被朱漆 柱、窗的木结构二层楼屋环抱着。楼屋有十多个房间, 有的被改成历史陈列馆,有的保持着抗战时原貌,还有 的则陈列着历史人物蜡像,将当年根据地浙东区党委运 筹帷幄、决胜全局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示在游客的面 前。 走进陈列馆内,我凝视着玻璃柜中排列的一组组 黑白照片,像一格格电影胶片,把历史画面一幕幕地展 现在眼前,陈列柜中,那些当年战斗时使用过的斑驳抬 枪、梭标、火铳等等物件,也跟着活动起来,我的耳 边,隐约鸣响七十年前那一阵阵遥远而又震撼的炮火轰 隆声。 从陈设的史料中了解到:19412月,中共中央和 谭双捷 毛泽东同志根据皖南事变后的形势,作出了开辟浙 东战略基地的决策。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 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经过四年多艰苦的 英勇斗争,创建了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十九 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这块根据地,位于杭州湾两岸的 沪、杭、甬三角地区,东濒东海,南迄金华、义乌、东 阳至宁波公路 ,西跨浙赣路金(华)肖(山)线两 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包括三北、四明、金肖、淞沪四 个基本区和三东游击区(鄞县、奉化、镇海三县东部和 定海县——即现在的舟山市),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 里,人口400余万。中共浙东区党委在抗日根据地建立 了行政公署及其所辖的4个专区级、16个县级政权机 构。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坚持浙东敌后抗战的坚强 堡垒,新四军向东南发展的前进基地,直接威胁日伪在 沪杭甬的统治,抗击和牵制了沪杭甬地区的日伪军,也 配合了当时美、英盟军准备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作战 部署。浙东区党委在根据地内,建立了主力部队、地方 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游击 战争。从19415月到19459月底,根据地军民浴血 奋战,共计战斗643次,毙伤俘日伪军9197人,牵制日 伪军各2万余人,并粉碎了国民党顽军先后发起的多次 进攻。浙东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部队在战争中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5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暨苏浙 军区第二纵队战斗序列包括第一、第二两个旅,金肖、 淞沪两个支队,余上、三北两个特务营,以及警卫大 队、海防大队、军政干校等直属部队。9月底,以谭启 龙、何克希分任政委和司令员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奉中共中央命令,除留下极少数 精干武装隐蔽坚持斗争外,全部撤离浙东、开赴苏北。 部队在北撤至苏北涟水后,被分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 队三旅及新四军独立第一旅。 历史的烽火和硝烟,在浙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 城市坐标·人物 Ning Bo Water Culture 2015 抗日前线。这是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的13个救亡演 剧队之一,这个协会决定带着大批文艺工作者撤离孤岛 上海,深入内地去宣传抗日救亡。 当时,埃德加·斯诺正在司徒雷登任校长的燕京大 学新闻系当教员,他作为第一个来自西方的新闻记者, 走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并撰写了震惊世界的 《西行漫记》。当他从陕北回到北平,在海淀燕园南门 外的一幢房子里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还在燕京大学临湖 轩放映了他在红区拍摄的影片。凑巧的是,袁牧之夫人 陈波儿正好赶上了这一次电影介绍会。当她回到上海告 诉袁牧之这一消息时,这个为电影而生的人立刻想到了 一个主意,他要用电影去记录延安。袁牧之带着这个梦 想离开了上海。 就像许多进步艺术家一样,袁牧之最后也来到武 汉,加入了国民政府第三厅的行列。第三厅的全称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是国共第二 次合作后组建的机构。这个政治部由国民党方面的陈诚 担任部长,共产党方面的周恩来任副部长。周恩来提议 在政治部建立第三厅,负责宣传、文化工作,由周恩来 直接领导,选派郭沫若为厅长,阳翰笙为主任秘书。阳 翰笙正是袁牧之的老朋友,是当年袁牧之主演的电影 《生死同心》的编剧。这就顺理成章地使袁牧之投入了 第三厅组建的中国电影制片厂。这个制片厂当时云 集了这样一批人物:史东山、舒绣文、魏鹤龄、黎莉 莉、应云卫、郑君里、司徒慧敏、金山、王莹、赵丹、 陶金、白杨、周伯勋、石羽、罗军、钱千里、宫质斌、 吴蔚云、郑伯璋等,每一个名字都是让中国现代电影史 所无法忽略的。袁牧之的到来,更使制片厂的编、导、 演、摄、录、美各方面精英全部齐备。袁牧之主演了影 片《八百壮士》中的团长谢晋元,他同时受周恩来委 派,秘密筹建根据地的电影机构。 同一年秋天,袁牧之来到延安,组建了延安电影 。他马上开始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拍 摄,还编写反映根据地新生活的舞台剧《延安三部 曲》。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的电影事业一开始是由袁牧 之主持的。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那一时期的八路军战斗 生活的电影片段,包括毛泽东在窑洞前的讲课,诺尔 ·白求恩在那个破败的土地庙里为伤员做手术的场 面,其实都出于袁牧之的纪录片。而且出于拍摄的需 要,毛泽东专门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去祭扫了黄帝 陵,从此也留下了那篇著名的祭文。 当时的延安没有电影的洗印设备,要完成电影后期 制作必须去苏联。在袁牧之去往苏联的前夕,他考虑到 影片需要音乐,决定带一个音乐家一同前往。他选中了 冼星海。当时,冼星海因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而名噪 陕北,同时冼星海从巴黎回来后也一度在上海做过电影 音乐,他曾经为《夜半歌声》等电影配乐,也到过武 汉,参加过第三厅组织的抗日歌咏运动,为电影《风雪 太行山》创作了歌曲《在太行山上》。于是两人一拍即 合。用宁波话说,这两个阿青阿旺,就这样带着拍摄的 胶片和满脑子想法离开了陕北。 现在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说明。《延安与八路 军》的大部分影片都失散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只有少 量得以保存,甚至这两个人也因战争而滞留苏联,最后 转道外蒙古又受阻,滞留了一年多却无法回内地。而冼 星海,如果没有袁牧之的这一次任务,他不可能殒命苏 联。在战时的大撤退中,莫斯科电影制片厂退到哈萨克 斯坦的阿拉木图。滞留在外蒙古的袁牧之和冼星海二人 不得不在乌兰巴托分手,袁牧之于194212月前往阿拉 木图,而冼星海则独自秘密返回莫斯科。这位延安鲁艺 的音乐系主任,带着一把随身的小提琴、一个塞满作品 手稿的枕头套,成为化名黄训的政治流亡者。长期 劳累、营养不良和孤独焦虑,致使冼星海患上肝炎、浮 肿和头晕病,又因感冒转成肺炎。由于病情日趋恶化, 19455月被国际无产者中共委员会送到克里姆林宫 医院。4个多月后终因医治无效病逝,终年仅40岁。 袁牧之也在异国漂泊了整整五个年头,直到战争结 束。袁牧之电影生涯的第二个阶段,在艰难困顿的战时 度过,在完全与国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旧为电影 《延安与八路军》的最终完成而不懈努力着,他的努力 最终为新中国电影的繁荣埋下了种子。 1946年,袁牧之回到了阔别五年的祖国,立即同夫 人陈波儿一起奔赴东北,去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他被 任命为厂长。这个厂后来生产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 《桥》。这时候,他已经成为新中国老资格的电影家。 袁牧之从东北开始了他的电影人生的第三阶段。 19494月,北平解放。袁牧之奉命来到北京,组 建全国电影的领导机构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并被 任命为局长。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之后,又被选为中华全 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由于战争时期身体受到 严重损害,1954年后,他因病长期离职休养。他曾经的 辉煌都为新中国电影的诞生作了奠基,这位从南郊路走 出去的电影天才,从此再没有回到过故乡。 1978630日,由于中暑导致的高烧不能退去, 袁牧之在刚过完69岁生日后与世长辞。一个人用他的影 响造就的电影时代过去了,却永远留在历史的册页上。 2001年,当第1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宁波举行时,所有 的来宾提到袁牧之都肃然起敬。今天,当南郊路面临改 造提升的时候,袁家大宅始终被完整地保留着,人们还 一直重复着他的名字:袁牧之。他是这片老街区的人格 代表,也是它的文化之魂。 1958年夏,谭启龙与毛泽东同志在济南火车站 宁波 N in g B o 88 89 Water Culture 宁波水文化 Ning Bo Water Culture Ning Bo Water Culture 2015 Ning Bo Water Culture 2015 悠悠乡情·散文 悠悠乡情·散文 笔: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回首浙东敌后抗战的峥嵘岁月,作为红色革命者 的第三代后人,我在瞻仰敬慕之余,不由产生一个疑 问:在与装备先进、军队众多的日伪顽寇的激烈战斗 中,是何种力量铸就这支越锉越勇、越打越强的钢铁之 师,用无数战斗中流淌的鲜血书写下这永载史册的篇 章?为此,我请教熟知这段历史的同行杨老师,他微笑 着回答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共产党赢得了民心,得 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我听罢恍然大悟。是啊,毛泽东主席早在《论持 久战》中就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 民众之中。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和基本经验深 刻地昭示人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战争 中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 建设在浙东地区成功运用,成为人民战争胜利的典型 范例。浙东敌后抗战基本上是在农村进行的,人民群众 的主体是农民,抗日部队的主要成分也是农民。农民就 是根据地和游击区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离开了农民和农 运工作就没有当时的抗日部队和抗日根据地,也就不可 能坚持敌后抗战。中共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在 坚持抗战、创建抗日根据地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 路线,从群众的迫切要求出发,领导广大农民和革命武 装,坚决反击日伪军的扫荡清乡蚕食和抢掠。同时自卫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骚扰和破 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在根据地内废除苛捐杂 税,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发展生 产,倡导新文化运动。所有这些都顺 应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维护了他们最根本的利益,使浙东地 区的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军 队与广大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 系,得到了他们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 持,为坚持敌后抗战取得最后胜利奠 定了坚实基础。 翻阅资料得知,浙东抗日根据 地的党群及军民的鱼水关系,具体表 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广大民众是新 四军兵员补充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1941年浦东部队南渡时总数不过 900余人,在四年多的抗战中牺牲了 一千二百余人 ,但是到了19459 底,北撤的部队与各级党政干部达到 1.5万人之多,其中90%,就是由浙 东地区农民为主体的民众补充的;第 二,民众是新四军浙东纵队和抗日民 主政府财力、物力的主要供应者。当时征收公粮时, 90%用于部队和脱产干部的供给;第三,民众自卫武装 不仅是浙东新四军的后备军,而且是配合主力开展对敌 斗争、保卫根据地的重要力量。据1945年不完全统 计,仅三北地区地方抗日武装就有自卫总队和各县大 队、区中队,共计17个中队1500余人,另有民兵3.2 余人;第四,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协助主力部队对日 伪军进行破袭、封锁,为我军开展后勤支援、打扫战 场、转移伤病员、平毁碉堡、护送战利品、配合侦查敌 情、放哨除奸,对日伪军策反宣传等活动。例如 19441月,应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之需,三北地区的 丈亭和龙山、观城等地的千余农民,把埋在杭甬铁路两 侧的357根铁轨(每根重400余公斤)挖出锯断,分批 装运到慈北海边,再由浙东纵队海防大队通过海上航线 运到胶东军工厂制造地雷和手榴弹;第五,普遍建立了 农民协会、民兵、青年、妇女等各级各类群众组织,使 广大妇女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她们的态度如 何?成了当时农民群众是否真正发动起来的主要标志。 在浙东纵队和抗日民主政府民运干部的发动和组织下, 不少妇女走出家门宣传抗战,为部队制衣做鞋、拥军劳 军、救治伤病员,动员青壮年参军,积极支持丈夫、儿 女参加抗日部队和抗日工作,出现了许多可钦可佩的模 范人物,涌现出了大批红嫂红色堡垒户红色堡垒村;第六,还有不少爱国民主人士不仅自 己积极参加抗日,捐枪捐物、捐献家产,还把子女送到 新四军部队,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历史是最 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当年的先辈们之所以能 够战胜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靠的就是万众一心、众 志成城,靠的就是民族的奋起和团结。 这就是浙东敌后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 中国人民抗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原因。 当我踏上返程时,仍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 静。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今天中国国力的腾飞、取得的 巨大成就,其根基正是来自于无数先辈们在那艰苦卓绝 的战争岁月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民心民气。当年日 本侵略者虽穷兵黩武、国力强盛,却不能令中华儿女意 志屈服。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人民的力 量,才是承载历史风帆前进的浪涛,没有人民的支持, 无论军力再强大,即便是艨艟巨舰,也势必会倾覆在人 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9 3日天安门广场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为纪念活 动注入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还给予践行在民族复兴浩 荡征程上的中华儿女,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最 真挚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梦归根 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 为人民造福。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加深刻地铭记历史,缅怀先 烈,是为了使我们更加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回首抗战 路,纪念革命者,作为当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始终牢记 肩负的历史使命,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紧密 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牢固结合起来,不懈 地努力奋斗,为民族复兴、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作出贡 献。 我敬爱的爷爷,您本身就是底层贫苦农民出身, 无论身居何职,心里永远关爱着人民,行动永远服务着 人民。您和何克希司令员在浙江的足迹,与浙东区党 委、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史迹,将长远地传颂在浙东人民 的口碑里,烙印在浙东人民的心目中。这一方英雄、神 奇、富饶的浙东大地的山山水水,将永远缅怀您和您的 战友们…… 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主要领导人与被救美军飞行员托勒特合影。 左起:刘亨云、何克希、美军飞行员、谭启龙、张文碧。 1945年,新四军浙东纵队主要领导人与被救美军飞行员托勒特合影。 左起:刘亨云、何克希、美军飞行员、谭启龙、张文碧。 小资料:谭启龙生平 谭启龙同志(1913.1-2003.1)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 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贫苦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 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鄂赣省 少先队总队长,鄂东南特委书记,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先后领导永新县、湘赣省少先 队,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反围剿斗争。他参与领导了湘鄂赣苏区的三年游击战争,在 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战友们一起孤军奋战,为新四军的创建保留了一支骨干力 量。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湘鄂赣驻平江办事处主任,赣东北特委书记,苏皖特委书记,皖南 特委书记,浙东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政委。他先后转战赣 东北、苏皖和皖南地区。皖南事变后,他按照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率部挺进浙 东,与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组建了新四军浙东纵队,创建了浙东 抗日根据地,使浙东成为我党领导下的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 四军、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政委,中共江南工委书记, 安徽省委副书记,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政委。他率部南征北战,参加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淮海和渡 江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解放后,他担任过中共浙江、山东、青海、四川省委第一书记,中 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先后兼任华东野战军第七兵团、浙江军区政委,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 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二政委。在主持各省工作期间,他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把人们群众的利益放在 首位。文化大革命初期,他与江渭清 一起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建议。文革期间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坚 信党的领导,坚信群众,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主政青海、四 川,按照党中央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办事。在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时,他在全国省级领导干部中较早发表文章支 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82年底,他率先向中共中央提出从省委第一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受到了党中央 的高度评价。1985年,他又主动卸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主任职务,再次表现了一个老一代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谭启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59月、 198710月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6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写下人间重晚晴 书赠谭启龙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