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水文化丛书之三
《近代宁波水利见闻录》
目录
编纂凡例
引言
一、综合篇
二、水灾与善后篇
三、水利工程篇
四、水利管理篇
五、团体与组织篇
六、人物与褒扬篇
七、其他
附录:主要征引报刊索引
编纂凡例
一、本书主要辑录晚清以来《时事公报》、《四明日报》、《宁波民国日报》、《上海宁波日报》、《宁波日报》、《申报》等甬沪杭等地报刊有关宁波一地水利事业与活动的报道与记载,从中展示晚清以来宁波水利事业丰富多元的历史面相与曲折艰难的变迁历程。
二、为便于检阅,本书将所辑内容分为综合篇(即有关宁波水利事业的综合性报道与记载及相关言论等)、救灾与善后篇(水灾状况及其应对与救济)、水利工程篇(大小水利工程的兴修等,如二三十年代对鄞西三大河的疏浚,镇海中大河、后海塘的兴修,浙东海塘的维护等)、水利管理篇(水利管理以及水利活动与兴修中的矛盾与纠纷)、团体与组织篇(有关水利团体与机构及其活动,如20年代民办的的鄞县、奉化等水利局、镇海旅沪塘工协会,30年代前后官民合办的鄞县城河整理委员会,40年代的鄞西水利协会等)、人物与褒扬篇(主持或参与水利事业的人物及其活动与表彰等)、其他等七个部分。
三、全书编排按内容分类后以时间(除1910年《四明日报》以农历纪年外均以公元纪年)为序进行,每一则史料编排顺序为标题、正文、材料来源报刊名称、报刊资料中出现的时间。
四、为保持历史文献的原始性、真实性,对原文中前后不一致乃至与现代语文表达方式不一致之处均不作更改,请读者明辨;其中明显的错别字则加以改正。
五、对原文中的繁异字,一般以现行简化字处理,有些古体字,则保留原字。
六、对原文中因字迹模糊或印刷原因而辩别不清的字用“□”表示。
引 言
说到中国水利发展历程,人们一般都认为历史悠久,其中古代时期相当辉煌,而进入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总认为兵荒马乱,政府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水利事业千疮百孔,不值一提甚至不屑一顾。其实这是有违历史事实的。确实,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政府财力空虚,加之政局动荡,政府无力举办水利等大型公共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以商人为代表的民间社会承担起了这一重任,成为水利事业的主要建设者,使水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维护与延续,有的甚至有所发展,这在商人力量强大的宁波一地表现得尤为明显。期间宁波一地涌现出大批的水利团体与人物,水利成为地方社会最为关注的公共事业之一。诸多仁人义士纷纷以建设家乡水利事业为己任,或发起组织水利团体与机构,主持或参与水利工程,或出钱出力,义无反顾,或奔走呼号,献计献策,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心血,乃至前赴后继、鞠躬尽瘁而后已。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地处水乡又历经水灾的近代宁波水利得以维系乃至有所发展,从而为期间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抒写了近代中国水利史上的精彩篇章。但由于档案资料的缺乏,人们对此难觅其详,使这一时期的宁波水利史几呈空白状态。幸运的是,残存的宁波本地与外地报刊对此有不少的报道与记载,从而为了解这一时期的宁波水利事业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人类文明其实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历史长河。历史关乎现实,联系未来,文化尤重于传承。近代宁波人的水利活动与实践不仅是近代宁波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宁波水利人的宝贵财富。本书拟在广泛收集相关报刊的基础上,对其有关宁波水利事业的报道与记载加以辑录,并分类加以编纂,汇编成册。以为近代宁波水利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并呈现其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艰难曲折的历程及其多种面相,激励当代宁波水利人投身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
一、综合篇
提议修正水利案
议长庄景仲提出
奉化县议会议长庄景仲于前日提议修整水利案云:(理由)县自治之事务首教育,而次列交通、水利,明夫教所以开民智,水利所以裕民食。当今米价飞涨,虽由气候之不均,要皆水利之不修有以致之。夫水必一其流,然后不至于泛滥。我奉化南北两江积沙成洲,而人民占其地而植树焉种竹焉,俨然成一小山,若此者两江下游比比皆是。近二年山洪暴发,水为洲梗致山谷之田堤塘冲坏,良田变为沙砾,平原之田尽成泽国,全县田亩四十万,受灾者达二十万以上,平均亩减米五六斗,已少收十余万石,而况实际上不止此数乎。仲于此二年间放赈各地,目击心伤,倘长此以往其灾患更有不可设想者,此本案提出之理由也。谨拟(办法)如下:一设总局,在城内设局置局长一人,选干练有经验者由知事委任之。二设分局,于乡自治附设,局员无定额,由地方公举充之。三浚江河,用挖泥机及挖砂机疏浚之,所有江中沙洲其已承粮者开除粮额,两旁涨滩永禁侵占,务必恢复原状。四浚溪涧,用人工疏浚之,所有浚起沙砾培补两旁堤岸,涨滩上竹木一律剪除之,永禁人民垦殖,使水无所阻。五造森林,森林可以防旱涝潦,防潦之力尤大,应令各地方培植之。附说明(据林学博士林道扬说)百分雨水森林能消纳七十六分,入河者仅二十分,一皮叶枝干容二十三分,二残枝败叶积存林地容二十五分,三蟠根蔓须土层孔隙容二十分,四雨水空气返腾空中约八分。六经费,总局经费,由县税项下支给之,分局及浚河经费由各区关系田亩分段抽收亩捐,其抽收法由总局同分局定之。(《时事公报》1922年5月29日)
道尹消弭水灾之大文章
疏浚水道…修筑隄岸…二者相辅行之…日久自见功效
宁波会稽道尹黄君昨呈省长文云,窃维禹贡一书,多言水利,周官十职,半重兴农,修沟洫之成规,以资灌溉,拯生民之昏墊,端赖宣防。比年浙省水患频仍,遍灾迭告,流亡载道,田舍沦湮,移粟移民卒非治本之策,议蠲议赈徒损无算之赀。欲求永久安民之计,宜有绸缪未雨之谋。查弭灾之法多端,究其大要,不外疏浚水道与修筑隄塘二端。谨略为钧长分别陈之。一疏浚水道,夫水道犹人身之血脉也,血脉停滞则病生,水道淤塞则患起,遇旱易涸,遇雨易盈,此为酿灾之一大原因。各县亟宜将大小水道详细查勘,分别筹划,或浚之使深,或开之使阔,或除其障碍,或增其支流,或疏其来源,或畅其尾闾,其他如湖荡沙滩,凡属蓄水之所,均应一律禁止开垦,以资宣泄。总期水道四通,停畜地广,流水得以畅行而无阻,霪雨得以容纳而不溢,如是则水年无泽国之忧,旱年无赤地之患矣。一修筑隄岸,滨临江海之区,全赖隄塘为捍卫,即其他河港,亦莫不藉隄塘以预防,苟非修筑完固,一日风雨所至,洪潮荡激,漫决之患,在在堪虞,亟宜由各县周历履勘,妥为修筑,低者使之高,松者使之坚,坍损者兴修完整,狭隘者设法加宽,其有未筑堤岸之处,亦宜察看地势择要兴筑,以期有备无患,弭灾之法,莫要于以上二端。道尹查本年六月抄,霪雨旬余,川流又涨,深恐复成水灾,因即调查各属情形,如温岭、黄岩、镇海、奉化、上虞、新昌等县,凡河道已经疏浚,及隄塘修筑完固者,均未成灾,浚河筑隄之成效,即此可见。顾或者谓频年荒歉,民生凋敝,府库空虚,财源竭蹶,安有余力举办此等工程。殊不知凡事皆在人为,牧民者果能存爱民之心,竭力提倡,则各县不乏急公好义之人,断不至袖手旁观,而不为之辅助,况水利与人民生命财产关系至切,稍明事理者,自无不踊跃输将,协力进行,共弭灾害。近年来如镇海两次浚河费达十万,悉由地方筹募,公家并未拨助丝毫,本年霪雨,因河工告竣,并未成灾。说者谓镇海素多殷富,劝捐较易,至于穷乡僻壤,筹款甚属为难。不知如旧台属之温岭县,地处海隅,殷实绅商,本属无多,加以水灾之后,地方财力益觉困难,此次浚河多处,用费甚巨,亦全由地方担任,未向公家请助分文。可见有志竟成,洵非虚语,是在官厅之善为劝导耳。窃谓筹款之法,或就受益田地按亩抽捐,或将地方公款,暂为挪借,或劝捐殷富,以资挹注,或发行公债,以补不足。各县知事果能热心提倡,积极进行,不患无成功之日。道尹频年事赈,目击心伤,不得不从根本计划,藉资补救。盖与荡析离居,再图赈济之方,孰若因地制宜,预筹弭灾之策。拟请钧长通饬各县督同士绅,于上述疏浚水道,及修筑堤岸两端,妥为筹议,切实进行。其有热心任事,及捐助巨款者,并请破格优奖,以昭激劝,刍荛之见,是否有当,理合备文呈请钧长鉴核施行,实为公便。(《时事公报》1922年7月20日)
会议疏浚水利纪
奉化县议会提议疏浚溪河以兴水利一案,经参事会议决议,由袁知事令行各区公举正备水利董事一人,以便讨论进行在案。兹闻进化区已举定丁忠茂、梁睿蕃,金谿区邬祥赓、王锡申,长寿区江辅垒、张洪昌,东忠义区吴嵊、杨咸明,西忠义区林在南、吴镇芝,松林区赵观象、吴景澄,里连山区王礼宾、李师唐,外连山区江永绥、江霞馥,剡源区陈泉品、张绍仲,城区周日耀、俞芝新。本月一日假县议会开会,到者袁知事暨董事十六人,于下午二时开会,公推邬祥赓为临时主席,报告宗旨毕,即选举局长,检票结果,庄松甫得九票最多数,当选为水利局长,周钧棠得六票,周日耀得一票,公决函请庄绅莅会,定期续开会议,商榷疏浚事宜云。(《时事公报》1922年8月4日)
迭遭水灾之原因及补救方法
奉化水灾,年甚一年,推其原因:一由山头开垦;二由于溪旁筑田。惟其开垦,故泥土疎散,一经暴雨,即挟泥入溪,前推后擁,竟致堆积,水不能泄,乃就横溢,加以溪旁筑田,则溪心狭小,几经冲突,田就崩塌,其石其泥,竟为梗塞于下游,而上游仍汹汹不绝,待梗塞冲开,水即挟石拔木,滔天而下,以是村村受灾,程程罹禍,溪大则水亦大,地高则水亦高。治其本源有下三端:一劝令山头种树禁其开垦;二丈量溪河面积,不许侵占公地;三设立溪河管理人,溪谷之间,任其养鱼种植,石子泥沙,则责其挑通。以上三种方法行之,或能见效,若其敷延度日,灾至则求人赈济,灾过则又作燕安,岁岁如此,何所底止,愿吾同乡注意之。(《时事公报》1922年8月21日)
函送水利局议决案
奉化县议会,自水利局成立后,各县来函询问办法者颇多。日昨鄞县议会亦来函索取议案,以资仿办,业经庄议长抄具议案,备函答复,略谓贵会此次开会,提出水利事,前日邬君来函,索取敝会议案,兹特奉上一份,希察收。鄞奉接壤,田畴交错,将来会议事件不少,景仲现在研究治法,已有二三种拟定;(一)障水去沙法;(二)石笼隄防法;(三)沙隄护簟法。以上各法,稍有经验,成效亦著,俟改日拟定办法,再行奉告。(《时事公报》1922年10月23日)
提议修筑梅墟塘
鄞县县议员桑苞、周伟星、张兆林、应会椿、江义均、董泳淋、屠怿恒等,昨提出修筑梅墟石塘案。(理由)梅墟石塘长二百八十余丈,阔一丈二尺,在县东三十里之遥,距海口仅二十里。是处江阔滩横,急流奔涌,潮汛上下,两扺其冲。斯塘为全县之保障,关系水利,实匪浅鲜。明范钦,清范从律、杨同翰刊石三记,详载邑志,历历可考,无待赘述。自民国六七年,县自治办公处重修,费去一万八千余金,不料至今年,此次风潮,坍塌二十余丈。当由县知事委参事员范愚,会同盐梅乡自治委员史久稔,亲自履勘无误,约计修筑费一千五六百金,杨木碶起至和丰厂止,未曾履勘。窃思此塘内蓄淡水,外御咸潮,堤卫一百七图之田舍,分段承管,具载于石。万一斯塘一坏,匪特人民庐舍荡然无存,即数十万顷沃腴田产,亦将化为乌有。但欲修筑此塘,事大工鉅,端非一乡所能担任。谨援县自治法第九条第二项之规定,请拨公款以竣塘工,而重水利。此本案提出之理由也,是否有当,谨请公决:一办法,由公款项下发给洋一千六百元为经费,二由公款项下提存洋四百元为善后费。(《时事公报》1922年10月25日)
兴修剡川水利之条陈(一)
奉化水利局庄局长,昨接进化区水利议员梁佐君修陈水利意见云,(上略)敝区西北当县溪之冲,东南紧接剡溪,中贯市河,沃野数千顷,诚吾邑之农区也,自古筑塘修堰浚河,代有其人,而今堤塘崩坏,碶堰废弃,江河淤塞,无人倡修,亦已久矣。每值山洪暴发之际,致数千顷之沃野,一片汪洋,或数旬不雨,即成焦土。佐生长于斯,目击心伤,爰不揣鄙陋,胪陈于次,幸垂察焉。(甲)关于阻水事项,一重修天宁塘,据邑志所载,天宁塘在长汀塘对岸,长五千丈,高三尺,屡为洪水所侵,宋代仇#率民于岳林金钟,补筑七百余丈,明成化间洪水冲决,曹县令命乡人修之,嘉靖八年复决,陈县令复筑之,自后数百年间,并无再举,现在情形,日益危急,如天宁庵#之屡决,善塘庙旁之低倾,又由倪家关至王叶至梁家墩至鲍家磡一带,既低且狭,其甚者,塘面不及尺余,缘是溃决之患,年甚一年,若再不兴修,不第秋收绝望,抑恐有尽成泽国之惧,此重修天宁塘,所以不可再缓也。二巩固双溪下流之西北塘,双溪发源于松林区之杉木山隍诸岭,蜿蜒二十里,汇金溪诸水而入进化,自童桥堰以下溪流湍急,溃决时闻。幸东南环山,地势层高,虽有崩坏,尚无大患。而西北方面,则以地势渐下,塘一崩坏禾即漂没,即如三年来之山洪,其溃决处大小统计,不下十余所,有重修而复坏者,亦有小者加大而大者愈大者,以致数万亩田禾,几至颗粒无收,农民哀嚎,耳不忍闻。此巩固西北塘,所以不可再缓也。三巩固长汀塘,长汀塘在天宁塘对岸,其利害与天宁塘相等,今亦日益崩坏,亟需重修。(未完)(《时事公报》1922年11月9日)
兴修剡川水利之条陈(二)
奉化水利局庄局长,昨据进化区水利议员梁君条陈水利意见一节,已志昨报。兹续录如下:(乙)关于泻水事项(一)恢复三姓碶,据邑乘所载,唐时陆县令导县溪之水,由资国堰注市河,循三山为广平湖,下为斗门,通郑泾至沈家庄之沿口桥,入县溪,相传郑家泾至沿口桥之间,有三姓碶焉,今已湮没,惟现行之市河,将三姓碶旧址,固筑堤塘,使水折向西南流,转复东北流,经斯周二村而出大堰头,汇县溪,自古道更改,水流迂缓,每遇洪水,田禾漂没,非经旬日之外,往往不能退尽,是非恢复三姓碶不可。三姓碶者,潦洩旱蓄,以之灌输斯周张葛诸村,可减暴涨之患,而王梁舒鲍诸村,可收速泻之效,是一举而两得也。(二)推广四桥,继迎仙鹤两桥,系县溪合市河之咽喉,后洋堰头两桥,系斯张周诸村支流之出水口也。查该四桥之现状,阔仅二丈左右,低陷不可言状,每值洪水泻水,辄被阻留,为害田禾,实非浅、、,此推广该四桥,亦当今急务也。(三)浚阔名山江,郑区当县溪剡溪交汇之冲,其水尽经凤仙桥而出,该桥桥身狭窄,每遇山洪暴发,往往阻止水源,为害田禾,欲免厥患,非浚阔名山江不可。名山江者,即市河古道也,马县令开导于前,李县令复浚 之于后,迄今已数百年矣,河道淤塞,河床日狭,是以从事开浚,亦属不容缓之举。(四)开放磨磐,磨磐在凤仙桥以上,南面为县溪,北面为固有江河,水出俞唐桥,开放该处,可分凤仙桥之泻水,为利于进化、金谿二区,殊非浅鲜,此事金谿西区各村,曾经提议,以惑于风水之说,卒未实行,兹水利局成立,想无碍于斯说矣。(丙)关于蓄水事项(一)重修岛碶,海岛*为敝区斯张周及金谿区王宋汇尚桥头诸村蓄水之关闸,三千余亩之田禾,均仰给于此,自元代马知州督建以来,迄今五百余年,碶身日就损坏,殆失功用,重修之举,势难再缓。(二)疏浚朱家河、赵家斗、门前河、潮河、长河塘、凸肚潭、新江,查敝区田禾,虽半仰给于潮汐,而半仰给于蓄水,上举诸河,均为敝区蓄水之所,今大半淤塞,亦当从速疏浚(下略)。(完)(《时事公报》1922年11月11日)
宁波之市政
宁波为中国通商巨埠,人烟稠密,街市繁盛,对于地方之治安、卫生之取缔、消防之设施,以及其他各种公益事业,向由警察厅与城自治办公处,共同执行之,而别无所谓正式之市政机关也。及民国九年,旅沪同乡朱葆三、王儒堂、傅筱庵,暨就地士绅胡叔田、张申之等,始注意及此,又念市政之要,首重道路,道路不辟,交通不便,凡百设施,无由进行,即欲整顿,亦不过因漏补直,难改旧观。故主张以拆城筑路,为改良市政入手之第一步,而市政筹备处之设立,亦起于斯矣。但兹事体大,需费浩繁,其所以筹备数年,鲜少成绩者,盖一半由于经费之难筹,一半由于制度之不当也。溯自十一年第三次改组以后,筹备诸公,深觉长此以往,难期实行,决议改变方针,缩小范围,择其轻而易举,且切于需要者,先行入手,两年以来,不无成绩。兹请将其最近状况,撮要记述,以饷读者。㈠拆耳城筑干路,鄞城地方辽阔,而街道狭窄,肩摩毂接,拥挤难行,不但妨碍交通,其关系于市场之盛衰,实非浅鲜,是以先决修筑干路,其经费则以拆卸耳城,余地变卖充之,不须大事张皇,而可收一举两得之效,今六门耳城,其南西北及灵桥各门,业已动工拆卸,而东西干路,自二境庙跟起,至开明桥止一段,条石马路,建筑将竣,将来复拟分段进行,以期迅速集事。㈡展平桥梁,各区桥梁,阶设过高,车轿难行,为交通上莫大之障碍,自去年六月,次第展平,现在人力车,数至五百辆,四通八达,无往不利,惟惠政醋务两桥,以寒冬不便工程,须俟来年改建。㈢置备地名牌,各街巷弄,地名不一,昔日所钉路牌,多残缺不全,近特置备铅板多方,写黑底白字,送厅分钉,以示途津,而利行人。㈣拆让街路,城内十字干路,原定计阔裁尺二丈,尚有少部分,未曾让步,既碍交通,又妨筑路,且于观瞻,亦殊不雅,实非一律让足不可。现已函请警厅执行,他如菜场之建设,濠河之填平,厕所之取缔,图书馆之设立,皆为当今刻不容缓之事务,深愿权其缓急,次第举行,增甬埠之光荣,谋市民之幸福,此记者代全甬市民馨香而祷祝于当局者也。(《时事公报》1925年1月1日)
引导水力与办工厂之计划
就大桥至南渡而论其利有六
奉化人张学钦游学外洋,对于实业,颇有心得。近鉴于该邑两次天灾之后,特设水利局大事疏浚,然水之利益,不仅灌溉农田,且可以兴办工厂之用。兹录得张君之计划书如下,(上略)吾奉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商业殊难发展。大桥镇各商店所赖以运输货物者船只而已,大桥河每当秋冬之交,浅涸梗阻,南渡至大桥船只,无从航行,各货之运输,而无驴车代替,而仅用人力挑负,运费因之奇昂,此亦他处所罕见也。数年前乡中绅商有鉴于此,曾集资疏浚,不意仅越三四寒暑,沙石淤塞如故。当考其故,因发源处均为崇山峻岭,故沿山河滩地势之高,与大桥河面相较,数以丈计,其水流之急,已可想见。一遇秋洪暴发,沙石等无防御工作以阻其下流,故悉数顺流而下,河道受此沙石之淤阻,立成浅滩,大雨后难能行舟,而水势奇急,舟人苦之。数日不雨,则无水可得,非但交通不便,而沿河农田受害之烈,亦非浅鲜。学钦前尝与旧同学张君昌熙论及于此,张君研究土木工程有年,对于水利颇有心得。据张君云此事如欲一劳永逸,非从根本上着想,决不为功。根本上解决之法若何,即发源处之沿沙各山麓,均作防御工作,节节封锁,庶沙石等无下奔之患。其策甚佳,然需费浩繁,集资非易,故未发表其详细计划。学钦素闻东西洋各国,均有巨大瀑布工厂,利用其原动力,得节省煤油等之燃料,而减少生产品之成本,成本既轻,发展自易,此商业自然之理也。故凡借瀑布原动力之工厂,无不发达异常,利用天然之优势,辅以人工之技术,因势利导之得此良果,所谓人定胜天者非耶。吾奉治水利又因地势之关系,颇难奏效。谓吾人能利用地势之关系,建设一大规模之瀑布,则获利必多。其法维何,即视其地势之高低,每隔五六里或十多里做一闸,高约三四尺或五六尺,视沿河地田之高低以为衡使秋洪暴发时,有坝与无坝等,方为合格。设河道长约八十里,阔平约五丈,水深平均约三尺,即能蓄水约二千一百余万平方尺,虽一二月不雨,亦无缺水之患。各坝之间建设一闸,以便运输木排竹排等货物之用,且各坝均可利用水利,开办小工厂,或碾米或锯板,而大桥相近建一总坝,吾人即可利用此大宗水利开办工厂,则出品之成本小而获利厚,必易发达,其利一。吾奉一遇山洪暴发,即成水灾,今有数千万立方尺之水,因各坝之阻力,而储于长约百里内之河道,地势之高低,调剂平均,水势之急流,自不泛滥,水患不治而治,其利二。吾奉之出产以竹为大宗,森林亦称饶富,树之大者锯为板片,此外因运输不便,往往作为燃料,岂不可惜。今沿山河道储有多量之水,随时可借水利以转运,燃料顿成栋梁,其价格之高下,何可同日而语,其利三。沿河农田一至炎夏,数日不雨,即无水可得,今有此储藏之水,灌溉无虞缺乏,其利四。沿河荒山前之只能出产柴炭者,今则因水利运输之便,概可广为造林,则童山由必因此而逐年减少,如是则一遇大雨,沙石等因受根株等之阻力,不至崩塌,且林木之枝叶可吸收空中之水,故造林非但能增高地价,实属水灾治本之方法也,其利五。大桥至南渡河道,因沙石等既为各坝所阻,当然不易顺流而下,一经开浚,舟楫终年便利,运费大可减轻,有益商务,指不胜屈,其利六。既有上述六利,人民当感戴莫名,为筹费计,凡直接间接之受益者,略加以负担,亦绝无反抗之理。譬如竹木等排,以及船只往来于南渡大桥之间者,稍抽公益费,工厂等每年捐出红利几成,沿河田户或出捐或义务作工,凡坝内遇有沙石淤塞,即予开浚,如有余款再从事于沿河各山脚之防御工作,使逐渐成一大规模之瀑布,不亦善乎,且作坝之费有限,小者约数百金,大者不过数千金,如能举办,则作坝之费可由工厂担任,盖工厂得水利之助而获利尤著也。惟兹事体大,对于吾奉居民之利害,更有密切之关系,如诸父老乡亲等鼓其余勇,而提倡之,则成就庶有期望之日矣,否则天然利源,任其抛弃,殊为可惜。(《时事公报》,1926年4月3日)
评论:修浚城厢河道之我见
本埠浚河之举,已开始进行,知友某君,亦与其事,某君平素之热心公益,为侪辈所钦仰,彼对于此事之前途颇抱乐观,且谓将以全力为之。
城厢河道之污秽浅淤,为有目所共见,其应浚疏,岂待今日,然愚欲向发起浚河诸君进一言者,则以为有数事应与浚河并进。
夫城厢之河道,其功用与乡村之河道有异,乡村之河道,其功用之最大者,在于便利交通,供舟楫之往来,备饮料之供给,与衣服什物之洗濯,则在其次。城厢之河道,则适得其反,若在宁波,此例尤著。宁波市政,素不讲究,所谓自来水、自流井种种大略之设备,俱在绝无仅有之列。故所有之河道,不特为洗濯之用,抑且为饮料之唯一源泉,其有碍于公共卫生,实为非常彰明之事实。故浚河之举,其动机与其谓在于便利交通,毋宁谓在于改善公共卫生,果尔,则消极的浚疏河道,固不如积极的开掘自流井,设办自来水,为较有实效,此即吾所谓应同时并举之事也。
若欲恃浚修河道,以根本解决所谓公共卫生问题,则以曩例言之,未敢信其有效。盖河道之污浅淤塞,全由于人民之无公德心,任意洗濯秽物,倾倒垃圾之故,则一度之修浚,其结果,不过使此种妨害公益的行为暂时的停止,而不能使其永绝,日久而故态复萌,则一切必仍恢复原状,所谓浚河委员会者,势必疲于奔命,而且终无成效。故曰,此非根本之道也,根本之道,吾以为惟有开掘自流井、设办自来水二事而已。(《时事公报》1926年4月22日)
改良鄞县慈溪镇海余姚四县水利建议书
庄智焕
查宁波旧府治,东邻于海,南界旧台州府治,西北接壤绍之余姚,平原三百余里,地尽膏腴。考志载田赋八千四百八十余顷(隅湖灶田军田尚不在内)。其滨海之地质盐,而不宜于禾稻者,实占少数。每岁粮食之产出,似应供本郡有余(旧谚有宁波田禾熟,浙江一餐粥之说,其出产之富于此足征)。乃近来每岁出产,非但不能救济邻县,即甬人自给,反苦供不应求,此非因于户口加增,实由于粮食出产日就减少故也。其出产日减之原因,实根本于水利不良故也。考鄞县东乡之田,以东钱湖之水,可制节灌溉,而称佳良,而北乡及镇海、慈溪等处,常苦干旱,则因河道狭浅,淡水无源,又乏大湖,以作储蓄之故。姚江之水本淡,以连接甬江海水,随潮涨落,侵入数十里。甬语有四十九日晴,盐水到丈亭之说,此言仅言之大概,然姚江水源之旺,亦可略知。盖丈亭居姚江入甬边界,距旧府治约远五六十里,逢久旱,姚江来源减少,海水方达丈亭也,是以盐水侵入姚江之流,若不堵截,则甬地西北各方,与余姚境内,永不得免盐水之害,而水利永不改良,且盐水浸润各地已久且广,即膏沃之区,亦多数悉变为不堪种植禾稻之地。如鄞县北方湾头等处,现栽蔬菜之地极多,年获一二熟(地质本良于此足征)若未遭盐水浸损时,当为上质禾田也。此不仅甬地为然,即邻县余姚境内之良田,因盐水而变良为窳者,实不在少数。故水利之急待改良者,实关系于四县。兹本经济学之原理,为救济四县民生计,为增益公家赋税计,为改进社会公用计,因而有改良四县水利之建议焉。
(一)议自新浮桥(即新江桥)起,自东沿北,至北郭契之甬江一段,长约五六里,阔约三十余丈(按水陆道里记,该段江身长计六里,宽计七十六丈,深计二丈六尺,惟该江阔度数百年来虽经两岸侵占日就狭窄,现在江面开阔尚有三四十丈),悉行填塞,成为平地,以杜盐水之侵入姚江。填江需用泥土必多,查甬地正在拆卸城墙,所以城垣垫堵之泥正合填江之用,如尚不足,则城内外各处空地土堆极多,悉数搬运供用,当无不足,即命包工匠人承办,亦自不难,此杜绝盐水侵入姚江,免损地质之办法也。
(一)议江北岸泗洲塘,原有新江一道,江身长不及盈里,当时开凿此江,乃为分导姚江使入甬江,而二江在此连贯交通,便利不少。闻之父老,则红羊之时,此江尚通,其后惑于风水之说,遂予填塞。原有节制盐水之顾家契等,亦仅存其名。今拟就新江遗址,循旧开浚江身,开尽可照旧址,深度则宜酌量增加,以期一劳永逸,并就出口之处,设置水闸(或另行酌定水闸地点),以堵绝盐水之由甬江注入新江,及李家河其接连新江之内地,各支流亦应尽量疏浚,使淡水四通八达,无远弗届,以利农田。自经改良以后,凡四县内,向因苦于水质盐硬,仅堪栽植蔬菜之地,从此灌溉得宜,悉变为上质田畴。恐不仅从前田赋旧额,可以恢复,且使垦荒成熟,增益必多。即余姚现在农人戽水,必待潮涨水来时工作,每日不过三四小时,一至潮退,水面低落,只得相率停车。若使新江开通之后,姚江来源,无时间断,于劳农时间之经济所关亦大,国计民生,均裨益匪轻,此导取淡水益增地质之办法也。
(一)议填江浚江,需费原属不资,经临各费,自应预筹,以利进行,而垂久远。窃谓水利既经改良,其增益四县民生之利,实非寻常可比,而尤以有关于农界为最。拟请由(省市县)政府合组改良水利委员会,审查议决办法,一面由(市县)政府呈请财政厅咨部,准予在田赋项下,带征四县改良水利附税,每田一亩,年征银二角,综计附税收入,每年约二十万元。此项附税定期,以带征若干年为期,但均宜由(市县)合组保管委员会,妥订章程管理,专供改良四县水利之需,不得移充他用,藉以为人民之负担甚微,而获效实未可限量,在公家每年得有指定收入,凡百设施,自易着手矣。
(一)议新填江面,长逾五六里,宽至数十丈,一经悉数填平,当可溢出公地数百亩之多。该处地邻车站,易成闹市,以每亩地估价二仟元,计算公家收入,合计约有百万金之谱,以充各种工程费用,似可有盈无绌,拟或由政府先行筹垫大宗款项,分投兴工填浚,或就该江面积,预为测量明确,填平后共得溢出公地若干亩,分预约找人标买,或全部总售,或分段招卖。其标卖方法,承买者如一次缴足地价,则估值应酌量从廉(如先另行筹款,必耗息金,但计公家无损,此间似可酌济盈虚),或规定中标后,预约分期缴值领地,但宜于买卖两方并权其利害可耳。
综上各种办法,纯就自然之形势,加以改良,但期款不虚糜,工归实在,窃谓国计民生,均大有裨益,且查鄞县车站,现在隔江傅家道头地方,交通尚觉阻隔,该江一经填平,火车可以直达城中,便利交通,无过于此。即本市如欲兴办自来水,亦得于北门附近,采取淡水,以供全市日用,而期改良市政,其他改良水利后之获益,未暇尽计。窃以为上议各项,均属急不容缓之图,事关公益,谊切梓桑,爰绘略图,备载四县区域道里,及水源之概要,具书建议于宁波市政府焉。(《浙江建设月刊》第11期,1928年)
论辟江设闸
冯半农
辟江设闸,关系鄞慈余上四邑水利非浅,吾四邑居民,自宜深刻注意之。故在本报发表意见者已有多次,而或指为灾害无穷,或认为利益甚溥,究竟是害是利,特就两方意见论列之,望吾四邑人士,幸详察教正焉。
赞成者谓:“开闸之后,水流静止,农民可不再做夜工,免被蚊蟒所困,咸淡不再融和,灌期可以增长,静水不生毛脚蟹,既除稻害,更固田岸,河浦不浚自深并可增一不用钱换之肥料,可免浦口再筑泥堰,以绝咸潮侵入稻田。如遇多雨,全闸本可启放,与原江出水无二。倘逢大旱,仍可启闸放潮,以利舟楫”。认为多利无害。
反对者谓“晴则水源易竭,雨则田庐偕没,认地势低者,有云如大釜然,不愁旱而愁涝;认地势高者,有云相差一里,递高一尺,设无潮水逆流而上,充满洋溢,何从灌溉”。认为祸不胜言。
上述两方意见,赞成者出于农民之口(自云农民),反对者谅必出于文人之笔。盖地势高低,须根据事实,岂能甲低乙高,随便臆断。况水性必趋于平。若高低相差过多,至潮涨时,高田竟能充满洋溢,则沿江低田,必没入水底甚深矣。验之实际,无如此情事焉。不特如此,反对者谓“水必有源,始能持久,潮即江河之源也。今源已塞矣,则此有限之水,汲者漑者,万户万车,自必数日立涸”。此言是否真确,要问有潮是否便可永汲永漑。若有潮便可永汲永漑,则阻咸蓄淡,其意何在,试问潮为淡水乎?咸水乎?反对者曾亦有言:“潮水之性本咸,但一到鄞之大浃江,则有宁绍两属层峦叠嶂之山水,一出余姚江,一出奉化江,到大浃江而两水交合,潮乃化咸为淡。”可见潮之化淡,系有两水交冲,无两水交冲,潮必不淡,则汲漑之源,非外海咸潮,乃层峦叠嶂之山水也。问此山水,不设开储蓄,谁能教之诲之不出海,谁能训之诫之不融和,停留于前江后江,资灌期之增长乎?若认潮即江河之源,则源在不山矣。反对者源之一字,尚属模糊,说来自相矛盾,无怪其然也。更可笑者,如挹注曹娥江之水,奔放直前,势必溢出新筑之闸,不能以潮之停留前江后江,可资灌溉。”试问闸且溢出者,江有不满者乎?又如“今年虽旱,丈亭以东各浦仍随时可以戽水”。不但不知各浦多筑泥堰,以障咸潮侵入稻田,即二六三七等各乡镇,淡水售数角一担,亦不知焉,可见足未出户,信笔书之而已。
赞成者谓:“水流静止,农民可不再做夜工”。此言是否真实,只问潮汐涨退,是否必闸六小时,是否逐日无改,若有时子午涨,有是卯时涨,则做夜工,自所不免。体恤劳农,乃人人分内事,当然不可熟视无睹。谓:咸淡不再融和,此言是否真实,不难范山水一试。”谓“静水不生毛脚蟹。”问静水区域,有无蟹害可也。谓:”河浦不浚自深,”考察慈姚两北可也。谓:“可免浦口再筑泥堰。”问农民因何筑堰可也。若蛟水骤来,试问无闸是否无灾,有闸是否不能急放。一遇亢旱,试问无闸能否救灾,有闸是否必须永闭。吾四邑居民,只要量事度理,多利多害,不难推断矣。(《宁波民国日报》,1934年10月31日)
鄞县水利事业之展望
(一) 新岁献辞谈水利
今日言建设者,首谈“生产建设”;言教育者,揭“生产教育”。盖惟全国上下一致努力
于生产之途,始能复兴民族于垂危之际,永固邦基于绝续之秋。频年旱潦为患,疮痍满目,生产之大敌未除,生产之实効无期,赈济于灾成之后,曷若绸缪于未灾之前。蒋委员长所以昭示国人致力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振兴水利为要着,复倡导国民劳动服务,以水利工作为主。是诚对中国现状治本之策,吾人自宜悬此鹄的,兼程以赴。际此岁序更新,何以为言,敢就鄞县水利事业,略述一二,以观今后本县建设之动向。
(二) 鄞县水利之鸟瞰
展视形如蝴蝶之一幅鄞县全图,中贯奉化江,为其胸腹两部,县治为头部,余姚大峡两
江,如头之有二触角。各塘河之汇流于江,支流之交错密布,如翅之有纹,环境诸峰,如翅之有□。东钱一湖,位于右翅,东南滨海,大嵩江所归注,则为其特征。此形势之大较也。全县面积约一百余万亩,农田约八十余万亩。其东南一隅之河流,悉灌注于大嵩江,独立自我成一系。灌注田亩,约五万三千余亩。此一区域,可名之曰“大嵩江灌溉区”。此外,东南各乡农田所资以灌溉者,为东后塘河、中塘河、前塘河,而此三塘河又均与东钱湖有密切关系,田亩总数约四十余万亩。此一区域,可名之曰“东钱湖灌溉区”。西乡农田所恃以灌溉者,则为西后塘河、中塘河、南塘河,田亩总数约三十余万亩。此一区域,可以“西乡灌溉区”名之。在此三大灌溉区中,自以东钱湖灌溉区为最广,几占全县农田之半数,西乡灌溉区次之,大嵩江灌溉区又次之。此灌溉区域之分际也。以言鄞县水利,可称包罗万象,盖江、湖、河、海、溪、涧、沟、渠,既无一不备、而堤、塘、碶、闸、堰、坝之类,又随处皆有。在今日科学昌明之世,固未足云已臻美备,而历代官民,颇能孜孜以水利为重,后世受其赐者已复非浅。所望已成者修治之,未备者增益之,未善者更张之,则其利尽矣。
(三) 东钱湖流域整理工程已开始整理东钱湖之议,见于志乘者已历数百年。民元以来,呼声不绝,而迄未见诸实施。今则已有省建设厅会同行政督察专员、鄞奉余三县政府及地方人士,组织东钱湖流域灌溉工程委员会主持办理,并由省府于工振款内拨款二十万元,及收受益田亩捐,从事整理。其第一步计划,为修理沿江沿湖各碶,以节其流,疏浚关系各塘河,以灌其地,并于南乡九曲江口建设新闸,以阻咸蓄淡。其第二步计划则为加高梅湖堤堰,并于五里塘外建一长堤,一面则施全湖捞泥工作,以增加湖之储水量。业已成立工程处,不日将招工兴修沿江各碶,按步实施。行见一二年后,大工告成,合鄞奉余三邑五六十万亩农田,永享其成。于此开始整理之际,吾人不胜致其无限之欣慰焉。
(四) 西乡江塘于服役声中动工西乡水利,在地势上较东乡为逊,而比年来各方人士,对于水利工作之努力,则为东南各乡所不及。先有南塘河之疏浚,需款七万余元,兴建叶家碶新闸,又需款二万余元。大部分经费悉取之于受益田亩。自工成以来,旱不至竭,潦不至汛,功已显著。惟沿余姚江一带,盐潮侵入,时以为患,沿江农田有“十年三熟”之谚。堤塘之筑,诚不可少,筹议者亦已有年。今则利用冬令国民劳动服务,征工实施,预计三月之期,此蜿蜒二十二公里之大塘,可以告成。同时酌收受益田亩捐,将涵洞碶桥一并筑成。从此鄞西农田,又多一屏障,化瘠土为沃壤,有备而无患矣。
(五) 大嵩江铁闸待观阙成大嵩江流域水利问题,根本解决,须于港口建筑新式闸碶,以养蓄淡阻碱,防止旱潦。迭经专家履勘,均以为然。工程计划及征收亩捐办法,并经呈奉省府核准。只以工程需费约计三十万元,此项亩捐又不宜遇巨,现正拟将征收亩捐办法,重加修正,分年征收,俟一年后起,即可向银行界抵押借款,先行兴工。则此闸固亦不难于三数年中乐欢厥成也。
(六) 望全县动员浚河造林
除上述各大工程外,所望全县民众于本年冬令国民劳动服务之际,一致动员,各就所在之区,将一切支流灌溉,予以全部疏浚。山麓则植林木,盖于增加生产之外,兼可涵养水源,防止旱潦。当此社会经济枯竭之秋,一切事业进行,每苦无经费,然“劳力”即“金钱”,人人既有此“本钱”,又何思事之不可为欤。(《宁波民国日报》,1936年1月1日)
鄞县水利概况
倪维熊
鄞县东南滨海,中贯大江,潮汐时至,西乡四明诸峰,汇流城河,东乡太白诸峰,潴而为湖,塘河支渠,曼衍四达。碶闸堰坝堤塘之属,均尚完备。惟一县之内,江湖河海既无一不备,则其水利设施,重要自不待言。东钱一湖,为鄞镇奉三邑七乡灌溉所资,大嵩江自成一系,为东南乡众流所汇,然东钱湖之整治,大嵩江之筑闸,工费最巨,计划虽及而施工有待。塘河之经疏浚者,有南塘河西中塘河,堤塘,碶闸,堰坝,则除循其旧制,补苴罐漏外,每遇山洪爆发,犹感宣泄未能畅达,乃有南乡铜盆浦碶,东乡杨木新碶西乡叶家碶之创建,所以畅其尾闾焉。兹将数年来关于水利建设概况,略述于次:
(一)河道之疏浚
全县河道之干流有六:“东后塘河”发源于东乡太白天童诸山,流经东吴少白宝幢五乡碶盛垫桥七里垫至江东,长二十五公里,河身最阔处约三十公尺,最狭处约七公尺,最深时约三公尺,最浅时约一公尺。“东中塘河”源出东钱湖,会于莫枝堰,经五港泗港潘火桥横石桥与前塘河会流,直至江东,长十三公里,河身最阔处约三十公尺,最狭处约十八公尺,最深时约三公尺,最浅时约一公尺,“前塘河”其源有二:一为金峨之乾坑,一为白杜,经流横溪姜村三桥缪家桥至白鹘桥与后塘河会流至江东,长约二十五公里,最阔处约四十公尺,最狭处约十八公尺,最深时约二公尺,最浅时约一公尺。“南塘河”发源于四明山,大小两韭之水合于密岩,经樟村抵它山堰,水大则逾堰而入于鄞江,经鄞江桥元贞桥合奉化江流,是名鄞江水小则沿官塘过许家桥下至洞桥头沙港口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入南水关,潴于日月两湖,是为南塘河。自它山堰至城,长约三十二公里,最阔处约五十公尺,最狭处约十八公尺,最深时约三公尺,最浅时约一公尺。“西中塘河”源出大雷诸山,合姚坑之水,注林村大溪,并合凤岙桃源之水,经集士港卖面桥望春桥入西水关,潴于日月两湖,长二十公里,河身最阔处约四十五公尺,最狭处十公尺,最深时约三公尺,最浅时仅一公尺。“西后塘河”其源出大雷诸山,自山下庄经石塘邵家村高桥镇东周西周过望春桥与西中塘河会流入城,长约十二公里,河身最阔处约五十公尺,最狭处约二十公尺,最深时约二公尺,最浅时约一公尺。
上列各塘河之经全部疏浚者,为南塘河及西中塘河。先后由地方士绅张传保、周炳文等发起筹款疏浚,南塘河开工于民国十三年,竣工于民国十七年,需款十六万元有奇,除各项拨款及劝募而外,若田亩捐,若铺户捐,若舟楫捐,凡有资灌溉饮食交通者均量为抽收,西中塘河开工于民国十五年,分年进行,至民国二十年间,始全部告竣,需款七万余元,取之于沿河田亩捐,及西成桃园两区迷信会产,与私人捐款,政府方面,则于养河费项下,指拨四千元,即以行驶西中塘河之汽轮票捐,分年拨补。两塘河河工既全部告成,于二十年四月间,举行两塘河劝工纪念会于西乡永镇祠。凡捐款在二百以上,及始终其事著有劳绩者,悉祔祀于祠。其他塘河干支各流之经局部疏浚者:十九年间,计有凤岙市河道,朱桑河道,芦浦江,仲夏河道,马家堰河道,牛尾漕河道,陆家漕河道,惠明桥河道,钱河等十余处。二十年间,计有民益村小溪港,王家漕河道,石家漕河道芦花村河道,三和村支港,溪隐村河道,栎斜河道,五港下西河等十余处。二十一年间,计有滨海乡河道,南阳浦新港,狮南乡河道,竹家庄河道,团桥头河道,瞻岐大溪,三里石家河道,张家桥河道等十余处,其经费悉就地筹募,大多数取之受益田亩,间有募捐或以迷信会产拨充者。
本县养河经费,素无的款,自二十一年度起,呈准省厅,于内河各汽轮票带征每票一分之养河费。预计虽可得一万元,惟征收之始,收数短少,每年不过四五千元,杯水车薪,所补极微。除水利工程测量队经费外,尚须分拨补助各塘河水利事业,迄未能集有成数,为大规模之设施,所冀逐年渐加整顿,收数稍多,或可获效于将来也。
疏浚河道沟渠,关系农田水利至巨,苟无专门人才之测勘指示,则必多无形之损失。本府有鉴于此,于民国二十年起,组织“水利工程测量队”直属于建设科。凡遇各乡村之疏浚河道沟渠,及有关水利之工程,必先派对测勘,代为计划预算,其经费即于养河费项下自给,所费无几,便利实多。(李能为《宁波大观》,宁波出版社,1939年)
谈宁波水利
张申之
我邑西之水,滥觞四明山心,由大小二韭,而章溪光溪水者,为南塘河。其西一支,则由大雷藤岭而凤市而林村者,曰中塘河。均以郡城之日月两湖为尾闾,全乡一城之灌溉交通,胥赖焉。两河何时曾疏浚,则书缺无闻,而以河身之浅狭测之,其年代当甚远也。乡前辈虽时议疏浚,卒以费钜未举。壬癸两岁,水灾奇重,乡人士谓以治本计,非治河不可,乃集议于竹洲,众谋佥同,设浚河局于县之高小学校内,而委予为局长,以予姻家周君炳文副之,延奉化庄嵩甫先生履勘各地,决定施工计划。计自鄞江镇之光溪上流起,迄长春门外止,修路五十里强,随工程之所至,先后设办事处鄞江章远两自治公所,暨北渡之启贤小学内,筑坝阻水,分段施工,而沿河之碶闸堰坝,亦一律加以修葺。既竣事,适甬市府有填南濠之议,周炳文君以吾乡土物之运甬,与食粮之运乡,均恃南濠一水,一至填平,须舟车并用,运费大增,力与之争,并允力任加浚,并修筑河磡,以整市容。又阅两载,始告竣,用费约十六七万金。筹款方面,除就水利所及之田亩,亩各征捐二元外,其余均由殷富士商捐助,及酌拨地方公款充之,河工方半,中塘河亦议踵举,然款犹未集也。大雷一带居民,恃肩运竹木为生者,久厄于运输之困难,原户出一丁,各持畚锸,裹糇粮,以尽义务。日集千余人,浚林村横街头溪河,而邀予往视,见其热诚,深为感动,然究嫌无熟识工程者为之指导,恐徒劳无功,爰商诸郭生乾校等,劝以助工者捐赀,庶事半而功倍。乡民信从,立集二千金,乃事进行。以予既有事于南塘,为识途老马,复强委之,不容辞也。以老友徐翥青君为主任,而乾校副之。施工年余,举债累累,会年终须结账,因同乾校向甬庄分别负责息借,勉度年关,开岁联袂至申,向乡之旅沪者,为将伯之呼,既偿旧债,复施新工。数年拮据,幸底于成。是役亦费款约八九万,林君德祺,继乾校之后,实竟其功。其自西水门经望春桥以西,则称后塘河,列为次工,犹待举也。时同年黄岩朱军劼丞,为会稽道尹,以城区河道日浅,污浊有妨卫生,复怂恿并浚。余乃延陈君荇荪主其事,款到出诸户捐付征。全城之河,悉加浚治;并于永丰、和义二门间设闸,水涨时启闸放水入姚江,推陈出新,减除河流之污浊;并置木船数艘,专使捞除河中污物,而归其责于警署,惟人存政举,署长易人,不久即废置为可惜耳。赖地方长官之领导,与夫乡人士之协力,数百年待竟之工,得告慰于一旦,饮水思源,酬功应有典礼,乃于永镇塘清前邑令周公犊山祠内,设劝功纪念会。凡出资或致力于河工者,官若绅均列栗主,生存共设长生禄位,属于南塘河、中塘河者,各若干人,春秋祭祀,以酬功勋,并为后来者劝。兹因上海宁波公报三周纪念,徇荇荪君之属,就追忆所及,拉杂书之,莫为之后,虽美勿彰,亦使后之人知所有事也。(《上海宁波公报三周年纪念特刊》1941年)
本县水利事业之回顾与前瞻
汪殿章
一、水利事业之重要
水利事业,不问其为江河湖渠闸坝,甚至池塘沼井,在其给予交通灌溉,防止潮汐,以及供给饮料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假使水利事业能发展,运输灌溉均感便利,饮料取给亦不虞阻乏,还直接有关于国计民生。如水利不修,水旱之灾,势所难免。且沿海各地,咸潮侵入,足以损害田禾,饮水亦将变质。当兹科学战胜自然一的时代,我们应尽量谋其改善。譬如我国黄河、长江,向多水患,此次利于长江建筑三峡水闸,工程由萨凡奇博士担任设计。该项计划,是在宜昌上游建立一座二百二十二余公尺高之栏江大坝,由是把三峡的低水位抬高之一百六十公尺,如此使可发电一千〇六十四万瓦。这个计划一旦完成,三峡水库可以消纳洪水二百七十亿立方公尺,使三峡流量,减至每秒二万五千立方公尺。这样,长江的洪水,战胜动力的问题解决了。这一千〇六十四万瓦的电力,可以东输至安庆,西至重庆,南达衡阳,北至郑州,兼有六千余万亩农田,可受直接灌溉之利;连万吨以上的轮船,也可直达重庆。这样整个长江流域,不但工业发达,矿业、农作、畜牧、航运均可随着趋于蓬勃,甚至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都会有长足进步。美国的TVA的成功,就便是明显的例子。我们倘以类此设施及于黄河、珠江,则我国前途未可限量。这种说来,水利事业的重要如此,我们应该如何予以注重,而把它向前推进才是呢?
二、本县水利事业鸟瞰
本县水利事业,可分几方面来说。就海道方面而说,本县地处浙东海滨,县治跨江而立,甬江流经镇海县出口。东南大嵩口一带,与海相近,易致咸潮侵入。前者应如何浚深,使巨舶得以驶入,于交通增加便利,商业进于繁荣。后者地方人士屡思建闸,俾可阻咸蓄淡,以利灌溉。至于内河方面,东钱湖利及鄞镇奉三县,如能及时浚治,不时三县农产获益非浅,以浚起之泥土,移筑环湖路及建湖堤,堤旁植树,沿山造林,同时增美风景,也可吸收游客。四乡则河道纵横,东后塘河、东中塘河流贯于县东,前塘河、南塘河、西中塘河、西后塘河流贯西南各乡,支流密布,于水利农田,实起莫大影响,关系至巨。南塘河及西中塘河,战前并由地方士绅张传保、周炳文氏等发起,全部疏浚,其利益溥。全县契闸堰坝,据战前调查,达一百余处。其间由地方人士出资修理,本府予以补助,设有管理人,依时启闭,于防止旱涝,及调节用水,收效至宏。但区域河道,除日月湖及四郊支流足以运输及取水外,多数淤塞,战前曾经城河整理委员会择其污塞已甚者,概予填塞,充拓路基,具无关交通道路者标价出资,得款筑路,这于市政建设及公共卫生两有裨益。可是城区河道,污塞既多,居民用水,发生问题,战前曾设有道泉源自来水等,勉得供给,部分用水,光复后迄未复业。现市内饮用之水,不得不仰给井水。据宁波警察局调查,全市共有公井三〇七口,私井一七四五口,总计二〇五二口,内自流井只占全部十分之二。惟水质欠佳,用作消防及洗涤,尚无妨碍,取为饮料,因水分咸而且硬,甚不合卫生。冠灵县长任内,曾拟将姚江出口改道,自新口桥至北郭堰一段,加以填塞。填成之地,约可得六百余亩,以作开阔新市场之用。于甬江北岸与姚江距离最近之处白河一段,另辟新口,予以贯通并筑船闸,既可维持船只往来,且能阻咸蓄淡,俾姚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