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用“心尺”丈量把脉江河湖海

用“心尺”丈量把脉江河湖海

              

              吕吉法  口述    孟令震  整理

 

我是1990年到宁海县水文站工作的。作为水文人,深知左河水词《破阵子·河水》中“破坝排山易泻,穿崖倒壁难收。常展清幽通万物,偶作奔腾起壑沟”水的险,更明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筑堰活水的志,相信只有用“心尺”丈量把脉江河湖海,才能换取“片片炊烟绿野,滔滔命液源流”水的利。回顾多年水文工作经历,见证水文事业的发展,收获的是满满自豪情。

不忘初心,以站为家

宁海县洪家塔水文站始建于1956年,位于梅林街道洪家塔村凫溪河畔,流域控制面积151平方公里,是浙江省重要的区域代表站,测报项目包括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水质等项目,担负着常年向省、市、县防汛指挥机构拍发水文情报的任务。最初是省里直管,后来由于机构调整,1995年才下放到县级地方管理。

刚到水文站工作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单位5位职工都住在站里,每人一个小灶头,饭都是自己做的。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要在站里,有事情要回家,还得要办一下请假手续才能回去,所以一个月也是偶尔回去一次,是真正的以站为家。

以前,宁海县里交通状况比较差,去基层水文代办站巡检工作时,水文站工作人员只能乘中巴车,还有农村的那个三轮车,坐到雨量站相近的地方,有的地方公路都不通,没有办法,就走着去。当时,跑一遍全县16个国家级的雨量站,要很多天,一个星期都走不完,很多地方当天回不来,当地也没有宾馆的,就在管理员的家里凑合着吃、住一晚上。因为人力有限,大多数是一个人去,还要带着十几斤重仪器设备,大的要二十几斤,所以必须身体健壮、技术过硬,去了要解决问题,要能够检修、排除设备故障,很多雨量站都是在山区,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现在交通好了,公路通到村的,车子开去也很快的,16个雨量站三天就能够巡检一遍。

从事水文工作的,我们每个人思想上都有一根弦,一个信念,就是水文工作系着老百姓生命安危和财产安全,干上这一行,必须把这个工作干好。

我是1995年结婚的,爱人也在水文站工作。我们结婚的时候,当时水文站就三个人,另外一个是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假若我们两个请假的话,就剩下老同志一个人,这个日常测报工作怎么干?我们没有请假,就是结婚当天,叫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在水文站的值班室里,大家在一起乐和乐和,什么结婚仪式、典礼?都没有的。我岳父以前也是水文站工作的,知道水文工作的重要性,非常支持我们的决定,岳父母他们都没有提什么意见,反而是我自己的父母,他们想想不能这么干,结婚是大事,不能这么潦草的,一定要我们回家里去办。

后来,省里防汛检查的时候,了解到我们这个情况,感觉这个事情比较典型,浙江省、中央宣传部也来采访,我们自己感觉也没有什么的,作为水文工作者,以站为家,做好水文测报,就应该这样做的。

在我们水文站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尽量不要让这个水文数据中断掉,每天要去观测巡查,保证水文数据一定要有、要准,万一仪器故障、数据中断了,必须把仪器修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这也是水文工作者良好精神的传承。

与时俱进,创新增效

水文站的主要工作,是观测及搜集辖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库、海潮等水文资料。六十年代之前,测量水文数据是用最原始的设备,需要人下到河里,用流速仪、测深杆、测绳去测量。发大水时,怎么办呢?就用抛浮标的方法,或上游漂下来一个大草堆、大树什么的,测量时,就用小平板跟着它,秒表按下来,记录下它的运动轨迹与速度。测量水位时,是直接去河边蹲下来观测水位标尺,每天要观测好几次,发洪水时就必须加密观测,半小时一次,这是第一代。

第二代,是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创新改进的。测量水文数据,是通过机械钟、记录笔以图形的形式画出来,用形成的直观形象的曲线显示水文资料。水流速度,是采用空中钢丝绳架缆道的方法,通过流速仪到水中去测流速,这个测量方法就比以前要先进了,人员、设备也安全多了,数据也更加精确了。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发展到第三代,采用数字化的新设备进行测量记录与传输。通过数字化的自动仪器,把多功能的声学多谱勒仪器安装在遥控船上,人站在岸上就可以直接操控了,采用新设备以后,水文测报的范围、区域可以更广泛。测量数据通过接收设备,传输到电脑里,实现了远程的信息数据资源传输,形成实时测量成果。而基本的水位、雨量、蒸发、流速等数据,定点建设后,都可以每5分钟记录传输一次数据到省防汛平台,省、市、县各级水文、防汛部门都可以实时共享。

从防汛的角度来说,数据传输越快越及时越好。以前早期、原始的,就是把每天各时段测量好的数据,如多少雨量、多少水位、多少流量,都是赶到邮电所,用水文专用密码本编写电报传发到各县、市、省防指临近的邮电局,邮电局打印专送到各防汛抗旱指挥部,再对照密码本译码译出来后,统计各地的水文情况,分析防汛形势。

2003年开始,我省采用了报汛机,一种像电话机一样的设备,实现了水文数据编码传输,上级单位接收后再通过电脑软件译报出数据结果。

2018年,新手段又上来了,我们采用了微信报讯,微信里面编辑了可视页面,数据填进去,提交就可以直接发出去,从报汛和防汛的角度讲,水文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跟上发展的新时代步伐。采用数字化自动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后,传输就更方便了,数据时效性更强,人工报汛就作为了备用、校核设备。

点面结合,严格管控

1990年时,全县国家级的水文站1处、雨量站是16处,为了防汛工作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达到146处站点。水文测报站点增多后,进行防汛预警网格化管理,起到了很好的洪水预警、水资源监控作用。

设立的防汛预警网格管理员,有的是当地的村长、书记,有的是乡镇长,若发生紧急状况,哪里发生大水了?就向网格预警员发送预警短信,让他们提早做好应急处置准备。

1990、1992年的时候,那几年发大水多,我们跑到河边观测水位,站在岸上往下看,是看不准的,怎么办呢?为了数据准确,就抱住半腰深的观测桩,人站在冰冷的水里观测,夏天时晚上的水也很冷的,一个人在岸上负责安全,一个人下水观测数据。那个时候,岸上的人,是找村民帮忙的,拿根绳子帮你栓牢一下,拉住绳子在上面,万一有安全危险的话可以帮你,看水位读数据是技术活,必须水文站的技术人员下去测量。

河流上、下游测量的水文数据,必须及时相互通报,否则就会有危险。比如,处于洪家塔水文站下游的凤潭村,要通过电话联系,及时告知水势上涨情况让他们可以及时转移危险地带的村民。洪家塔水文站还是杨梅岭水库防汛的眼睛,河流水位上涨了,就要提前通知水库,让他们可以提前预泄掉一部分水,把危险降低,以保护梅林和桥头胡的村庄,假若水库垮掉的话,梅林和桥头胡整个街道都要被淹掉,后果不敢想象,所以要及时通报情况,必要时提早撤离,以保证老百姓的安全。

2008年9月时,长街下了大暴雨,2小时下了227毫米,这个雨量特别大,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平原地区30、50毫米的雨量就比较大了,结果连续2个小时都是100多,当时,我们已经装了先进的遥测仪器,县防指得到数据警报后,迅速的组织紧急救灾,县里的抢险队伍也迅速派下去,下面乡、镇同时也积极组织抢险救灾力量,这就是水文站测量的数据,支撑着防台防汛指挥部的决策,保证了抢险减灾行动的时效性。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部门已建立了河长负责人制,而如何确定水质治理的好坏呢?比较直观的,像老百姓说的,你这个地方水质好不好,领导能够下去游个泳,就说明这个水质可以了。2014年夏天,为了顺应社会呼声,县里领导也要下河游泳检测的,行政首长要去下河,水太深了,下河也就不安全了。第一位的就是我们去检测水文数据,以保障下河首长的安全。若按照以往检测方法,自己乘着小船,用常规流速仪、测深仪去测量的话,测量一个检测河段可能就要2-3个小时。当时,任务多、时间紧,根本就来不及。幸亏我们已经配备了带遥控船的声学多普勒测量仪,能一次性测量水深、流速,就省时省力了。全县各地的主要河段测了6个检测段面,一天就跑下来了,县领导准备去的地方,水深、流速全部都检测好了,保证了首长安全。

为了水源环保安全,现在都建立了河长制,我们水文站每个月都要去主要河段检测水样的。从这些年的检测报告看,宁海县的水质是都在逐年提升,都是达标的,劣5类已经没有了,都是4类以上的水,这与整体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是分不开的。

工作平凡,意义深远

水文站的工作,表面上就是通过一些检测数据,看似比较平凡、单一,但它密切联系整个宁海县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检测降雨量。某个站点,天上下了多少雨,特别大的一年有多少?小的一年有多少?整体的宁海一年共下了多少雨?也就是宁海一年的水资源量有多少?这就摸清了宁海的水资源家底。

二是测算蓄水量。这个雨下来,通过检测河道水流情况,得道河道流量有多少?当然,也不是每条河流都去实测的,可以通过雨量转化水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这个数据资料就作为中、小型水库建设的主要依据,确定该水库有多少集雨面积、最大坝高能建多少、蓄水量能达到多少?这就转化成为了经济效益的体现,以最少的投资达到最大效益。

三是防台保安全。台风时,我们实时检测沿海的潮位数据,也就是说高、低朝什么时候能出现,最高潮位可能会达到多少?渔民在海上安全不安全,渔民就可以提早做准备了。

综合起来,水文站与县里其他相关单位,以及与水利局内部的各科室都密切相关。如某工程设计时,需要知道河道多少长度?流域面积有多少?年雨量有多大?都涉及到水文相关数据。

2005年,宁海县水文站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全国文明水文站”。2016年汛期时,县水文站工作人员夜以继日,时刻关注台风动态,密切监控水文遥测系统,加强水雨情报汛管理,在第一时间为上级防汛防台部门提供了准确的水雨情信息,上报水情报文1440份,错报、漏报、迟报现象发生率为0,在防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2017年,县水文站在宁波市水文情报预报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这也是该站连续第七年蝉联一等奖。同时,还获得水文优秀报汛站称号,宁海县水利局荣获水情遥测系统管理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上级机关、领导的指导和县水文站全体工作人员的付出分不开的。作为水文站的一员,我自己也非常荣幸和自豪。

2002年参加浙江省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获第一名和“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后又获全国水文勘测工技能竞赛名次和“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

今后县水文站的工作,我想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培养人才。我是2002年参加了我省与全国的水文技能比赛,得了全省第一,然后是全国第九。现在县水文站有一位年轻人, 通过传帮带,他本身也很努力,2014年时市里比赛第一名,后来每年一直保持全市第一,全省都是进前10名的,2017年比赛进到了省第四名,很不错的。所以,首先是把人才培养好,要后继有人,把水文技能和敬业精神传承下去。

第二个是机器换人。以前测流速,是靠浮标、缆道,现在有了雷达测速仪、声学多普勒。以前人工定时观测雨量、水位,现在有了自动测报系统,只要保证它们安全运行,就能每隔5分钟上报雨量、水位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量多、时间间隔短,自动化程度高了,进一步解放了人力,检测到的水文信息数据也更加全面,发挥了更好的效益。

水滴穿石,源自锲而不舍;海纳百川,因而宽容博大。每个水文人就是一根水尺,永远立在水中,观测水位,测量流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准确而可靠的水文数据。相信通过用心做事,践行水文人的“求实、负责、献身”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县水文工作一定会更上台阶,做出更大的成绩。

 

 

吕吉法:1990年参加工作,全国水利技术能手,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现任宁海县水文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