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浙东运河(宁波段)你究竟有多少"容颜”

浙东运河(宁波段)你究竟有多少"容颜”

原创 林忠、徐菘霙

 

 

京杭甬大运河

 

北起北京通州,经淮阴、扬州、镇江、无锡、苏州、嘉兴,经杭州东折,至萧山西兴镇,跨曹娥江,过绍兴、余姚,沿姚江东至宁波,沿甬江进镇海入海口。全长2033公里。大运河的北端为通州,而南端出海口便是千年古城镇海。镇海是京杭甬大运河的入海口,地处中国海岸线中段,北上齐鲁,南下闽粤,溯甬江可达苏杭,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书籍之路的始发港。大运河不仅沟通了中国南北,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门户。作为大运河历史上绚烂、凝重的一个节点,当年这里商船聚泊,千帆竞发,热闹繁华。

 

浙东运河段是京杭甬大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长239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条运河。浙东运河最初人工开凿的运河是山阴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据《越绝书》载,山阴故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7公里。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萧绍运河),至此,甬江、姚江与曹娥江、钱塘江等水道得以沟通,形成完整的浙东水系。使得镇海口涨潮的潮水,由甬江流入姚江,最远可达上虞通明江。古人就是这样利用甬江、姚江天然河道,疏通河渠,连通大海。是大运河的末端,却不是终点,作为大运河历史上最为灿烂、深远的一个节点,它使大运河不仅沟通了中国南北,也成了连接世界的大通道。

 

追溯大运河在宁波境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宁波段“大动脉”已初具雏形,到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修凿山阴故水道,浙东运河的前身到此初现,再到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及延伸沟通浙东运河,宁波开始了因运河繁盛的时代。

 

宁波旧称明州,是那个“野水千帆集”、“灯火一河船”、“商贾遍布”的欣欣之城。唐时,借由隋代开凿的运河明州城内的越窑青瓷、粮盐美物可直达长安,而长安、洛阳、扬州等地的货物也可通过运河从明州出口海外。作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明州与海外的联系极为频繁。当时来自日本、高丽等国的使者、僧人,以及各色“洋货”都先登陆明州,而后转驳内陆航道的帆船进入国都。特别是宋元时期,明州成为三大枢纽大港之一。永丰库出土的各地官窑青瓷,至今发现的唐、宋、明、清古船,或是明代朝鲜人崔溥《漂海录》中记载的“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都在佐证着这儿是一个南来北往、商贾热闹的运河城市和港口城市。

大运河宁波段有着自己的特色,其在利用自然江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人工河塘,且农业水利与水运交通一体开发,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现在保留下来的河道多开凿修缮于宋元期间。随着近代铁路、轮船的出现,运河的航运功能渐趋弱化,繁忙的河道渐渐平静了下来。那些保留着的桥梁、码头、船闸和沿岸的官仓、会馆、路亭,成为运河两岸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但这千年开凿的河道盛载着波光粼粼的运河水,将继续灌溉丰饶的宁绍平原,赐福予两岸生生不息的勤劳人民。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

 

穿过马渚镇斗门村一段不长的狭窄弄堂,豁然呈现一片开阔的水域。及眼处,一座平铺的石桥通向数米处的对岸民居。凑近些,才发现这是一座三孔水闸,闸门通行便桥、导流渠、蓄水池及导流渠便桥保存完整,一侧镌有“爱国增产水闸”字样。这座50年代的老闸,在古代闸坝的基础上兴建。斗门是古时对水利设施的称谓,早在南宋时这里便有陡门、闸坝等设施。水闸的南侧有一段梯形斜坡,叫人力拖船坝。以前过船,靠人力或畜力拖拉。而水闸则起到调节水位、灌溉农田等便利。如今在通行便桥上,俯瞰水位不一的南北水域,不禁喟叹前人的智慧。80年代后运河河道取直,斗门老闸废弃,曾经摇橹声响、热闹繁忙的村子成为寂静的一隅,水面翠绿的浮萍和戏水的蜻蜓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添份幽静。近处60年代所建的厢式船闸,蓄着水,成为了一潭长满水草的绿意池塘。

 

 斗门新闸位于余姚市马渚镇中河南端,靠近姚江,到这里水面已是十分开阔,两岸树木高大浓荫,水草丰沛鲜嫩。一座长长的细柱石桥——曹墅桥横跨在六七十米宽的河面上,从桥上西望,远水东流而来,高耸的三孔新闸此时似浮于万顷之上,于水光潋滟中微微荡开倒影。大闸旁有一块“江心屿”,其上杉木森森,美草野花缤纷,是鸟鸣虫奏的生态佳地,偶尔有水鸟从中扑翅而出。美丽岛其实是分水墩,一边过水,一边过船。绿洲掩映的另一侧就是升船机闸。与“老闸拖船坝”一个道理,这里用于过船,不同的是,从人力改为了钢轨、绞盘的机动设施。在船运不兴的现代,升船机闸躲在苍翠间好眠。运河水丰沃了土地,村人在沿岸种起蔬果。刚成形的黄瓜、丝瓜挂在屋墙的藤叶之间,一位老者从埠头担了些水回,希冀着丰收的美愿,一勺一勺细致地洒在屋脚地头。

 

在曹墅桥上再看一眼,清澈的马渚河水向东汇入姚江,展开新的旅程,而运河上的斗门老闸、斗门新闸和升船机,作为宋元以来此段运河水利航运设施技术的演进过程,为来人诉说运河发展变迁的故事。

 

 

 

浙东运河宁波段

丈亭老街看往昔繁华

夹田桥下忆沧桑运河城

 

姚江自四明山大岚镇发源,往东流到丈亭后分为两支,南一支去了宁波,北一支去了慈城。“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东江清,西江清,海上潮来二岸平,行人分棹行。”宋代柳永的词中,叙述了丈亭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我们看见了旧时的繁华景象。随着宋时浙东运河的蓬勃发展,丈亭渐成为商贸重镇,东去宁波或慈溪县城,西去余姚或杭州,都要在这里坐船,来往的物资也运经这里上岸。元时,这里设巡检司,清代设丈亭关,不难想象当年的翘楚荣光。

 

丈亭,水乡泽国,这里留有一条长约三百米,宽不足三米的老街,街道全部用石板铺就,两侧为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墙面斑驳,朱漆尽褪,磨亮的青石板泛着青瓷的光。沿途经过的卖柴弄、集友弄、史家弄,是当时生意红火的商铺以及商贸家族的集聚地。临江的一边都是青瓦、排门、木柱,隔几爿店铺就有一个埠头。郑家古渡就是史上显赫的丈亭渡。几级石阶,一个凉亭,看似简陋的埠头曾经舳舻千艘,热闹非凡。商贾客旅自此上岸,又从此离开,装货卸货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埠头外候潮滞留的船只云集,灯火通明的夜景蔚为壮观。潮水留客的这里,也留下了文人墨客无数诗篇。“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陆游的《发丈亭》可窥昔年这里的旖旎风光与繁华。

 

如今运河两岸船运不再繁忙,沿江的埠头零星停歇着几艘货船、小舟,渡口偶有船客候船,更多的,是洗洗涮涮的以水生活的居民。我们探访时,正是老街的午餐时光,人们或在巷弄里摆桌,或端碗坐在门槛,或大敞家门围一桌,质朴的生活方式令人想起屋外古老的流水。正与一家子打着招呼,热情的女主人端着饭碗起身,用拿筷子的手比划着家里的木梁柱,告诉我们以前发水时水漫屋里的趣事。虽偶有水患,但他们仍深爱这水一方。而古朴幽静的老街在喧嚣与宁静间,见证了浙东运河长达千年航运和商贸的繁荣。

 

 

夹田桥下忆沧桑运河城

 

夹田桥原为高大的单孔石拱桥,桥高拱陡,处在慈溪县城至宁波府城的官道上,无论陆路还是水路都要从此过。如今静静横卧慈江的夹田桥在老桥的桥基之上重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没有原先的高拱之势。说到夹田桥之名,不得不提南宋时期担任宁波地方长官的吴潜。慈江原来绕经慈城再入姚江,慈城南面便是一块良田,良田东西各可见河道,从桥上望慈城东,笔直的河道像被农田夹断了。这是夹田桥名字的由来,也是吴潜变更河道的原因之一。当时吴潜了解到这样的河道走向对水利、农田灌溉、航运都不甚方便,便以官府名义买下农田,组织人力取直河道。而后他又疏浚刹子港,重修小西坝,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运河航运条件。

 

吴潜在宁波贡献众多,尤其在水利方面,水利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历代无人能及。其还建了宁波第一座水文监测站,测量城内外河流水位的水则碑现还立在月湖一隅。慈城人们为纪念吴潜曾在夹田桥前的官山上建讴思庙。只是时过境迁,曾经景致迷人的风水宝地官山已夷为平地,只留下官山闸和清澈的运河水。

顺着刹子港,经小西坝入姚江,再从大西坝经西塘河入宁波城。行走在此条道上,清道观洪亮的钟声伴行一路。几经变迁的小西坝遗址,大西坝后一路排开的高拱桥——西镇桥、高桥、永济桥、新桥、望春桥、西城桥、大卿桥、望京桥——这一航道上的一来一往,送走多少学子,又迎来了多少达官贵人。当时的高速公路——大运河,衔接起南北,又兴盛了宁波城。

 

浩浩汤汤的古运河水汇合于高楼林立的三江口,大型的货船鸣着隆隆马达声,驶过广阔的江面。被宁波人作为摩登地标的三江口,在唐宋元时期不仅有繁忙的码头,还有许多造船厂,是一个完整的港埠系统,在旧时的航运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漕粮运输上。彼时,由于黄河水患,或是战乱,陆运、河运都不及海运快捷安全,南方的粮食从运河汇集宁波,再通过海路直达津京。宁波特有的漕粮河海联运巩固了统治,也确保了宁波大港地位。清时,中央直属机构直接管理和组织漕粮运输的万户府更搬至了庆安会馆。而另一方面,河海联运使不少海外客商进入内地,也使内地无数外销商品通过三江口顺利出口。宁波这个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千百年来,运河水流淌过一朝一朝的兴衰,古来多少人事,在此沉浮变幻。如今,坐在灯红酒绿的三江口畔,望着一江霓虹灯影,你是不是会有另一番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