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从大西坝凉亭说起

从大西坝凉亭说起(外四题)


范伟国


作者范伟国运河文化论坛上发言▼




image.jpeg



 

一帮文学朋友前几天在好友张坚军先生带领下去浙东大运河考察,我因外孙女来家的缘故只能随之神游了。

浙东运河,西与京杭大运河相接,尔后经绍兴、余姚至宁波甬江入海,有230多公里之长。这运河的前世,为绍兴的山阴水道,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开挖西兴运河,并与曹娥江以东运河相接,方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至清末民初依然畅通。

因地势的缘故,浙东的河流多为南北流向。东西纵横的浙东运河跨越曹娥江等多条河流,因之修建了众多的碶闸堰坝,与造型雅致的桥梁一起,构成了南方运河的特色,也引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雅兴。

我关注的是,宁波的大西坝。只因它是运河上的甬城门户,沟通西塘河和姚江的咽喉。宁波日报原副总编沈长根老师三年前大声疾呼: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大西坝与垃圾为伴,如何让其重现风采值得深思!

我关注的是,大西坝的凉亭。沈老师在文章中说:在水运为主的古代,大西坝是明州通往杭州的航道要津。南来北往的官员、学子、商贾、军旅、僧道等大都走此水道。为方便客商歇脚,在一段百余米的沿河路上建了三座凉亭:上凉亭、中凉亭、下凉亭(已被拆除)。细观上凉亭,四柱各镌一联:南来北往到此问津请息肩矣少住为佳  雨夕风晨也堪托足暂寄足乎欲行且止。


大西坝下凉亭桂维诚摄▼




image.jpeg



现在这凉亭如何了?据朋友们考察:大西坝的上凉亭仍在。靠河一侧的墙壁,有四根石柱,从右到左镌刻着两副楹联。外侧双柱上为:雨夕风辰也堪託足 南來北往到此問津;内侧双柱为:暫寄足乎欲行且止  請息肩矣少住為佳。

甚好,甚好,了一心念,也不由对这凉亭的对联沉吟许久。

曾说过,文字有温度,而这对联的文字更见温馨。不管这造亭人是立碑还是赎罪,但这凉亭的建造表达了人性的温情,这对联的文字传达了人文的关怀。不经历苦难的人,体察不到三伏酷暑中一处遮荫之地的凉快,体味不到三九严寒中一处避风所在的温暖!从古至今,铺桥搭凉亭为一大善事,这是为弱者伸援助之手。是啊,远行途中,此地亦可“托足”;重担在身,不妨就此“息肩”。遥想当年,在这里上演过多少“长亭送行就此别;千里单骑且珍重”的活剧。

由此想到,凉亭也是人生的一大渡口,检测着一代人在财富面前的取向。渡人,何尚不是在渡己?饱读读书气自华,践行善事就更纯洁心灵了。听闻宁波“善园基金会”发宏愿,要在钱湖周边百余公里的步道上建造百座凉亭,首批的凉亭已在城杨杨村的亭溪古道开建,不由为之欣喜。

今人在大西坝凉亭的对联前怀念前人的功德,想必后人亦会在凉亭歇脚时,追想改革开放一代人的风采吧。长亭外,故道边,芳草碧连天……

 

 

竞渡

 

鄞州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前几天赠我一本名为《鄞州》的册子和方木镇纸,把玩之余,发现小册子首页是“羽人竞渡纹铜钺”的照片和介绍,半方镇纸的图案也是“羽人竞渡”。自认为对家乡宁波的文化比较熟悉,怎么会不知道“羽人竞渡纹铜钺”这一物件呢?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是刑具,后演变成权力象征物,如同西方的权杖。商朝开始有了青铜钺,仍保留了原始石钺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在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岀土了四件青铜钺。其中件大铜钺,刃部宽373厘米,重约9公斤,钺中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将,这大钺正是她权力的象征.

鄞州的这件洞钺得来纯属偶然,为这个区的甲村郏家埭第三生产队社员在石秃山旁边的农田中开挖河道时掘得,时间是1976年12月。“那天我们在淘河,突然听到有人说挖到一件金灿灿的铜器,然后大家聚过去看,发现这件铜器表面光滑锃亮,做工精致,上面还有纹饰。”当时参与淘河的云龙镇石桥村村民黄友明这样说。与铜钺一起被发现的还有剑、矛、泥质红陶罐等物,发现处为距地表25-3米深处。

“这个铜钺出土时是黄颜色的,还有光泽。村民淘河时发现后,就上交到了文管办,后来一直珍藏在区文管办库房。2008年宁波(鄞州)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才在宁波历史陈列主题展厅展出。”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金琪军这样介绍说。藏在深闺人不知,这就难怪我不知道了。1991年10月,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羽人竞渡纹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

昨天(5月7日)上午,我特地到宁波博物馆观瞻。这件铜钺底色金黄,予人贵重厚实的感觉,暗示着不凡的来历。这“风”字形铜钺的上方刻了两条龙,昂首相对,居高临下;下方以弧框为舟,舟上4人一排,双手持桨奋力划船,动作整齐划一,高高头冠上的羽毛迎风飘扬。

在这铜钺的展柜前伫立许久,我似乎听闻到猎猎的风声、哗哗的水声高昂的号子声、激越的助威声,先民们力争一流的风采跃然眼前

我的思绪也随之飞扬:这铜钺的主人是谁?这双龙代表了什么?这羽冠是日常的衣饰还是节庆的礼服?这铜钺怎会在鄞州的土地上现身?这远古的物件与现今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

我仔细看过妇好的铜钺,饰的是“双虎扑噬人头”纹。她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应是王后的身份,纹饰仅是双虎。想来双龙纹饰的等级应该高于双虎吧,那么这铜钺主人的等级起码是“王”吧。在商周时期,谁是鄞州及周边这一块土地的“王”呢?

《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那么,这铜钺上的先人,是羽民国的国人吗?《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土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当时交通闭塞,书写不便,很多事情都是口口相传,作者会不会将戴着羽毛高冠的人错以为是头部很长、身生羽毛的怪人呢?

羽民国是否存在?这事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鄞州这一带的先民有戴羽冠的风俗,亦有划船竞渡的喜好。流传至今,这铜钺出土地的云龙镇“龙舟竞渡”,已经成为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民间风俗活动。历史,竟是这样一脉相承。

如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时空,距今六千多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多件“双鸟纹象牙蝶形器”。这象牙蝶形器中间,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了太阳纹,外圈上端刻出象征着太阳光芒的炽烈的火焰状纹两侧为作圆眼钩喙伸脖昂首相望之态的双鸟纹。制作器材的高贵,制作工艺的精良,作为贴身挂饰的用途,无不体现出先民对“太阳鸟”的崇拜也就是说,是对神的一种崇拜。而从羽人竞渡纹的铜钺中,可看出商周时代江南这一带的先民已经从对神的崇拜,开始转为对人或对自身的崇拜了已经认识到自身的努力或可改变现状以取得更好的生活!这是人性觉醒的先声吧,这是多么划时代的进步。

羽人竟渡,我十分喜爱这奋力拼搏、力争上游的画面,它体现了鄞州这一带先民的精神风貌,也揭示了甬人善于经营、肯刻苦努力的遗传因子的来历。

竞渡,竞渡,看我宁波人新的风度!

 

 

古桥

 

写了象山县墙头镇的瑞安桥,就不能不说余姚市鹿亭乡的白云桥。

这座白云桥堪称“浙东第一桥”,我有幸在今年五月下句,一睹此桥风采。

一曰“古远”。白云桥初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现桥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距今亦有一百多年了。

一曰“扼要”。白云桥南接鄞州,北达余姚,是鄞州和余姚的界桥。桥东侧的对联就说:“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现在桥南接的则是宁波市海曙区了。

一曰“壮观”。登临白云桥,犹如上天梯,桥长25米,原有石阶96级,满月形的桥孔直径近13米。明代诗人王锡衮有诗赞道:“飞梯何须借鳌背,金绳直嵌山之侧。横空贯索插云溪,补天镶地真奇绝。”这鹿亭乡也有来头。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编撰的《四明山志》载:梁代隐者孔佑在这里救了一头中箭的鹿,建亭护养。久之,此地就名为“鹿亭”了,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鹿亭白云桥-资料照片▼




image.jpeg

这白云桥,就在鹿亭东1.5公里的晓鹿溪上。桥边山峦高耸,虽平日翠碧如黛,但山洪来时也势不可挡。于是,工匠将这桥洞的拱圈造得比一般的桥梁更高,差不多有正圆的三分之二,这也使这单孔石拱桥更显轻盈俊秀,犹如长虹卧波。

桥西侧的桥联有“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句,说的是这里的村民多姓龚、郑,龚姓族人在唐代迁进,郑姓族人在宋代搬人,两姓在此合建了桥梁,共度太平日子。这从另一侧面看出,封建时代的田园生活也有安宁小康的时光,否则哪有财力造起如此俊美之桥?

宋代明州文士楼钥见桥后不由题诗赞曰:“客路随云流水远,征舆坐与白云高。野溪清浅渡危桥,径策枯筇上紫霄。”是文人借桥名赋诗呢,还是因诗而定了桥名。似乎没有见到答案。

 

 

拱桥

 

江南水乡中行走,会与石拱桥不期而遇。

石拱桥,在溪流之上撑起半圆的弧形,让天堑成了平路,也让旅途多了亮点。

在象山县的方家岙村,大雷溪畔有一名为“瑞安”的古石拱桥。那天清晨,我慕名而去,围着桥转了半天,这是七月下旬的事了。这桥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才200余年,不算最古拱桥高7米,跨度11米,在象山为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在宁波范围恐怕排不上前十位吧,但我对它仍印象深刻。

据史料,拱桥建成数十年后毁于水灾,清同治九年(870)由里人欧起模重新募建为一座单孔乱石拱桥。

拱桥造得十分用心,桥拱虽由乱石筑成,却严丝密缝;桥面由卵石铺设,中间还饰有图案

放眼对岸,绵绵青山,并无多大出产。建造这桥,在古代的当地也算重大工程,并无官府拨款,乡人耗费的银两当不在少数。可想见,出大钱的多是富绅,得大益的多是山民,这些富绅所为者何?想这跨水架桥,并非为意境之美,应是出于人性之善吧。

如同造凉亭一样,让路人有一歇脚避雨之处;造桥为方便路人,免得平时运物不便,免得寒冬涉水或雨后涨水通行受阻。

仔细想来,这造桥其实也让善心有了安放之处。钱财如水,来去无痕,造桥建亭,让自己的岁月有了浅浅的印迹。

桥,是岸与岸的联系与跨越,何尝不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与呼应?拱桥,当农人荷锄牵牛而过时,更是很美的场景。

 

 

挑夫

 

前几天写中元节文章的时候,记起十余年前拜谒过地藏菩萨的這场九华山,不知有无可用的素材,就去翻了当时拍的照片,不由想起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话。

我于佛学的了解比较肤浅,很晚才知道这话源自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人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因而,他现身在人、天、地狱六道之中,广设方便,救度苦难众生。

慈悲,就是怜爱、怜悯、同情。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慈心是希望他人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莤,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为写一篇文章,不意竟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那次去九华山,云雾缭绕,没拍出好照片,翻了一遍后,不由为自己拍的挑夫照片所感动。为了谋生,他们在艰苦地劳作,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进而想,在生命旅途中,每个人不是都在这样拼搏或努力吗?颓废的生活、得过且过的生活是可悲的;为了自我或家庭而拼搏,自也是应该的;如果有了更高的信仰,有了更高的目标,这种苦累可能不会减轻,但今后回想起来,是否会是甘甜或欣慰的呢?

 

【作者简介】范伟国,作家、高级记者、原《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