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河与湖泊:古鉴湖抒怀,怀念马臻
时雨
我去绍兴多次,一直在寻找古鉴湖。绍兴称之越地中心,在她的历史上,鉴湖曾经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自晋始,历代文人谢安、王羲之、李白、杜甫、王十朋、柳永、秦观、陆游、张岱等都对鉴湖留下大量的诗文。如南宋初年在绍兴当过两任朝廷命官的那位状元郎王十朋,曾在他的《鉴湖行》诗中写道:
“日暮东风吹棹回,花枝照眼入蓬莱。
回首湖光何处是,欸乃声中图画来。”
可想,鉴湖在当初,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比在她西边60公里处的杭州西湖出名早得多。
终于有机会游鉴湖。现在的鉴湖在绍兴城西南,已被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泛舟湖中,风景仍然秀美,两岸景色如画,但比在史书上描述的古鉴湖却有差一大截了。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东汉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始筑大堤;潴三十台源之水。”又据宋曾巩《越州鉴湖图序》称:鉴湖“南并山,北属州城漕渠,东西距江。”周围面积179公里,横丘达80公里。现在的白塔洋、容山湖附近的许多湖泊、河流、都是古鉴湖的范围。可想当时洪波淼淼,两边青山叠翠,水面如镜的宏伟气势和迷人景色。
在现在的鉴湖景区,我参观了古鉴湖的疏浚建筑者马臻的墓和马太守庙。这墓和庙在唐代开始流传下来,到宋、元、明、清,历代已几经修葺。绍兴民间有传,农历三月十四日为马臻的诞辰日,当地民众千余年祭祀不绝。为何?就因为这位马太守为绍兴越地人们做了好事,千年沧桑巨变、甚至连山河都在改容;为人民做好事的官吏,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马臻是东汉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县),永和五年(140)任职会稽太守。至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他这位来自西北的“旱人”,怎会在江南河港交叉的越地,留下他在中国水利史上的不朽业绩。他到绍兴做官,想来是想干一番政绩的;但迎接他的这片越地,呈现他眼前的区域(地形)却是“南高北低”,南面一长溜的山脉隆亘,北面是一望无的海湾,中间却是一块肥得冒油的冲积平原。每逢雨天,山水倾泻而下,沃地顿成汪洋。但至晴日,倾泻的平原又无法将水留住,眼睁睁地看着向北流去。如此,旱涝轮番袭击越人这片衣食生存之地,而海水又时时威胁着农人安全。怎么办?
摆在“外来人马太守面前的是一张严峻的考卷。“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1800多年前的马太守,想必是一位具有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贴。他奔波有日,调查研究,终于痛下决心,为开发北部40余万亩沃地,主持开掘建造绍兴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蓄水工程。他发动民众,以越国古都为中心,向东西各伸出一条大堤。东段大堤始于五云山,直到曹娥江;西段大堤始自常禧门,直至钱塘江,全长130里。于是,地跨山阴、会稽的大湖出现在古越国的中心地域。这就是古鉴湖的雏形,可集雨水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近200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屿约100余个。后学王十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描写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水利工程:“其水浩淼泓澄,散漫紫迂,涨焉而天,风焉而波,海焉而练,莹焉如磨。汇为破泽,疏为沟渠,溪而为江,潴而为湖。有八百里三回环,灌九千顷之膏梁。”
鉴湖的建成,有益于越人,却造成马太守的灾难。因修湖动迁了许多当地士绅的田庐、故冢,使许多良田沉入湖底,这在现在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当时看来却是大逆不道,结果一道圣旨下来,马太守被处于五马分尸的极刑。可惜一代治水专家,竟遭到如此下场。使历尽千年风霜的古鉴湖,也不由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后来的1800多年,历史虽然对这位治水专家做出公正的结论,但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平原的海堤陆续加固,堤内的淡水也不至于轻易流失。古鉴湖已逐渐失却过去的一份浩淼,演变成现在模样。不知马太守永眠此间,作何感慨?
今日的鉴湖,仍然是美丽的。当地民谚云:“十里湖塘七尺田,三山十堰念眼桥。”短短十四字,概括了鉴湖旖旎风光。游人如去绍兴,可千万得去古鉴湖景区马臻墓和马太守庙转一转。缅怀这片亘古浩淼的大湖和马臻为民治水的业绩,你的胸中自然会涌起一份历史的沉重。斯人已逝,遗迹永存。治水的马太守,永远值得后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