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河与湖泊:杨贵的“红旗渠遗产”
作者:徐佳鸣、吴欣纯
2018年4月10日,“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在北京去世,终年89岁。被周恩来誉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的红旗渠,改变了河南林州人的生活,也改写了杨贵的后半生。杨贵的人生谢幕后,红旗渠成了他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
人生起伏
1954年,26岁的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由于林县水利建设突出,1957年,29岁的杨贵受邀到北京开会,周恩来通过会议简报知道了杨贵。1959年3月,杨贵在郑州受毛泽东的接见。此后,林县再遇大旱时,从邻近的山西平顺县引漳河水的倡议重新得到响应。项目开工不久,杨贵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改名为“红旗渠”。国家当时正处于困难时期,红旗渠只能自筹资金,这招致一些人的反对。在李先念的推动下,红旗渠项目开工近4年后,被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
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完工,林县作为“大寨式先进县”进京展览,但这种荣光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文革”的开始,杨贵被打倒。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杨贵与红旗渠》一书记载,当时针对杨贵的人曾有说法:“林县整风方向是对的,但林县是直接通天的,要注意。”
在周恩来、李先念、王震等人关心下,杨贵1972年恢复工作,任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并在1973年当选河南省委常委,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周恩来又提名他为公安部副部长,并继续兼任河南省、地、县的领导职务。
没过几年,杨贵的命运再一次出现跌宕,粉碎“四人帮”之后,公安部开始结合红旗渠内容、反杨贵的大字报,杨贵开始接受调查。1979年,杨贵被调到五机部工作,又任山东渤海农场副场长,最终从农业部三西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退休。
1980年代,为杨贵鸣不平的声音持续出现,1988年,农业部部长林乎加等给中央主要负责人和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写信,要求恢复杨贵待遇。李先念批示:同意。1991年8月,中央为杨贵恢复副部级待遇,并在2006年正式明确杨贵为副部职级,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
精神符号带来的“遗产价值”
在中央着手恢复杨贵待遇的1990年前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重放光芒。
1990年3月,林县县委发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习仲勋、钱正英等领导人都在同期为红旗渠精神题词。同一年,关于红旗渠的电视专题片《山碑》开始制作,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写片名。
1996年,红旗渠成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林州开始挖掘红旗渠的红色旅游潜力。开发景点时,当地将李先念题写的“山碑”二字镌刻在绝壁之上,也刻上了江泽民的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与郭沫若所题:“青年洞”形成三个巨型的摩崖石刻,成为所有合影不能回避的背景。
“红色旅游”兴起后,有了“红旗渠”这一红色招牌,林州市每年的“红色游客”数量增加40%,2017年,林州接待游客过7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7亿元。
据介绍,现在渠内的水主要为农业灌溉,工业或生态调节所用。受气候变化和上游用水等影响,红旗渠水量从1970年代的每年3.7亿方,降到1980年代2.4亿方,到目前,基本稳定在1.5亿方左右。
2016年,安阳市(代管县级市林州)成立了红旗渠申遗工作委员会,当年专家买地考察论证后,一致认为红旗渠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2013年8月,红旗渠干部学院正式落成后,随着前往学习的学员越来越多,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始一票难求,教学班次已经排到半年后,有的单位甚至已在预约2019年的课程。
摘自4月2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