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淝水之战”与“东山再起”

江河与湖泊:“淝水之战”与“东山再起”

 

时雨

 

未去东山,东山之名却早已不绝于耳。这是因为历史上有两位大人物,一是谢安,他与王导同称东晋一代贤相。我国有两个成语:“东山再起”和“草木皆兵”皆因谢安而生。中国战争史上有名战例“淝水之战”,也是由谢安指挥的。二是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鼻祖。小小一个东山,就出过两位如此名溢于耳的人物,可想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

有人告诉我:当代影视界后人谢晋,也是谢安与谢灵运的后人。由于谢晋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贡献,使谢氏家族再次彰显与凸现于世人面前。但这事谢晋自己似乎没有表述过,所得资料也并不完善。谢晋究竟是否东山谢氏后人,待考。

先说谢安。他字安石,原籍河南太康,西晋末年迁至会稽上虞。自幼聪慧,年轻不仕,像诸葛亮和陶渊明一样在曹娥江畔隐居。不过他的隐居,有些与前辈诸葛亮与后辈陶渊明不同。诸葛亮隐居隆中,实际为明珠暗投,不得已陋居乡间,一旦云破雾开,立即剖心沥胆地为刘备效劳。而陶渊明躬耕田亩、洁身自好,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谢安却出身望族,有无数做官的机会,隐居乡间完全是一种贵公子“出则游弋山水,入则言咏诗文”,对隐逸、休闲生活充满欣赏和爱好,带有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的色彩。每次外出游赏,必有歌妓相随。他厌恶朝廷权贵,欣赏闲散生活,可称得上出于淤泥而不染了。

谢安出仕,已年届不惑。那是因为不得已,天下土崩之势已见端倪,而朝廷却无砥柱人物。如此千呼万唤,他才出来步入仕途;真正是为“东山再起”。谢安进入仕途后,“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相传他入仕不久,简文帝崩,征西大将军桓温以奔丧为名率兵入京,设“鸿门宴”召谢安。众皆为他捏一把汗,可谢安坦然处之,谈笑风生;而与他同去赴宴的另一朝中重臣王坦之却吓得汗流浃背。如此炉火一炼,真金顿现。据说两人出来时,浑身瘫软的王坦之问谢安为何处险不惊?谢安说:“鸟栖枯枝,枝无摧又有何惊所有?”最后桓温佩服谢安才拥兵不反。桓温亡,弟桓冲率兵踞长江而守,朝中有人要收拾桓氏集团,谢安不让,“宰相肚里好撑船”,维护了东晋王朝安定团结的局面。

对用人,谢安求贤若渴,不拘一格地起用年轻人才。其弟谢石,虽朝廷委以帅职,但谢安认为不配,不客气地进行“告诫”和“敲打”;另一方面,谢安认为其侄谢玄有“经国才略”,委以重任。果然谢玄与谢安之子谢琰,在北方劲敌符坚率百万大军南犯淝水一战中御敌卫国立了大功。

作为朝廷重臣,谢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人。据说东晋太元八年(383)那场“淝水之战”晋军获胜,捷报传来,谢安正在官邸与客对弈。看完告捷驿书,随手往坐床上一放,竟然不动声色照旧下棋。客人问及战况,他漫不经心地说:“小儿辈已经打败贼寇了!”真正大将风度,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这儿所说的“淝水之战”,当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南兵胜北兵”的著名战役,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竟是一名文弱书生。

东山再起后,谢安在任15年,晚年遭到晋王室排挤,谢安弃官上疏请返,在家又平静地过了约10年,至66岁无疾辞世,就在谢安平静去世那年,谢氏家族又降临了一颗明星,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世居会稽,是谢安侄谢玄的孙子,18岁袭封为康乐公,史称谢康乐。也许是隔代遗传的缘故,这位谢康乐自小聪慧过人,与其祖父谢玄相似。他一生寄情山水,结交名士,以饮酒吟诗著称。在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王朝)中任过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最后由于朝中权奸倾轧,流放广州被斩首弃市,年仅49岁。但他留传下来的那些清新、优美的山水诗至今仍脍炙人口,在文学上的水平,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没法达到的。

应朋友邀重游东山,自然是历史风云满怀,心中难免有一种“说不尽、理还乱”的情感。遥想当年谢安隐居乡间,矢志不仕,一旦家国死亡,即“东山再起”,龙吟虎啸,又是何等地精诚和神威,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值得我们学习的“东方水文化”精神?

现东山景区位于上虞上浦镇境内。离市政府所在地百官镇约有十余公里。我是应友人约驱车前往的,在导游的指引下饱赏东山十景。此十景,首乃“指石弹琵琶”,只见巨石悬空,横伸曹娥江心,形如少女纤指,江中一洲,乃琵琶洲,依稀听之有声。余九景:即“美女听琴”、“谢安钓鱼台”、“三板桥桃花水”、“百牛山”、“蔷薇洞”、“洗屐池”、“龟蛇两将”、“始宁泉”、“调马路”等。

逐景游之,果然景如其名,心旷神怡。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东山十景”后嗟叹:“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日落谁家?”

友人在返途中问我“如何?”

我回答只有二字:“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