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大洪水”神话折射出中西文化异同

江河与湖泊:“大洪水”神话折射出中西文化异同

 

金家琴 李志华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洪水传说有500多个,通过对各类洪水神话具体故事情节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念。

 

    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

 

有学者指出:中国的洪水神话是一种复合型的神话,水生人神话、葫芦生人神话、兄妹婚等神话融合而成。鲧禹治水就是典型的原型神话。中国洪水神话还有几种不同亚型;神奇兆亚型、雷公报仇亚型、寻天女亚型和兄妹开荒亚型等,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性格。

在国际上,洪水神话文本大致包括地中海洪水故事圈、印度洪水故事圈、东南亚洪水故事圈、美洲印第安洪水圈等。

地中海洪水故事圈以希伯来、希腊、巴比伦和美索不达米等洪水故事为主,通常也被称为西方洪水神话。由洪水灭绝人类与人类再生两部分内容组成。例如,在“诺亚方舟”中,人类的作恶多端和不虔诚,惹怒了造物主耶和华。耶和华要毁灭世界,于是发动一场滔天洪水,毁灭了地

球上的一切,只留下诺亚一家子,夫妻结合繁衍人类。

目前所知的古印度洪水故事,一是以摩奴创世纪为主题的古文献,二是一些非印度教部落的口头传说。有观点认为,印度洪水神话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西亚洪水故事原型在印度文化中生成的产物。这种文化传播并非照搬,印度文化中固有的核心内容——果报主题对原型作出了重要

改造。这一主题直接被后来的佛教思想所继承,并通过佛教传入中国和东亚、东南亚。

世界其他大洲也有许多洪水故事发现。有学者研究发现,一地区的部分故事亚型竟然与中国西南部一些民族的亚型极为相似。例如,大洋洲

新几内亚瓦曼斯人的一个洪水故事与中国古籍所载古巢县人吃巨鱼,引发地下水使城陷为湖的晋代故事如出一辙。

 

  “洪水”与“再生”紧密相连

 

事实上,通过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等三个主要途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形成的宗教神话传说、民间神话传说,对东南亚的神话传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共同拥有的“兄妹婚型”洪水神话,不仅母题和故事情节完全相同,甚至在“葫芦崇拜”这样的细

节上也惊人的相似。

日本的洪水神话故事与中国相似的内容非常多。例如,有学者对日本的国家诞生神话进行分析,同时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侗族的洪水

神话进行调查和要素分析,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其实,中国洪水神话与西方洪水神话也有共同点。特别是,“洪水灭世”和“人类再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什么洪水神话与再生神话紧密联系在一起?道理很简单,洪水灭世后,人类何去何从很自然成了首要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洪水神话回答了人从何处来的问题,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重新认识。

 

    折射中西文化的三个差异

 

中西方洪水神话中的文化差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冶”与“避”的民族心理差异。而对大洪水灭世的灾难,国外的洪水神话基本上是采取躲避逃生、保全性命的观点。而中国的洪水神话采取了“治”的态度,始终强调治水主题,反映了主动抗争精神。在持“避”观点的诸多神话中,洪水起因主要是神要惩罚人类。在中国的

传说中,洪水只是一种自然灾害,与神力无关。

二是“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洪水神话中,人们面对洪水通常只能消极地等待神明救助,而中国的神话在面对大灾难时

常会出现人神协力共治水患的场景。

三是“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差异。在中国以农耕为主的传统文明中,人类习惯于凭借自身的能力改造自然生态环境。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古希腊位于爱琴海沿岸,炎热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发展。由于海上交通便利,他们养成了崇尚流动、冒险和创新的思维。西方文明的另一个源头希伯来,是典型的游牧文明。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社会动荡的关系,信仰上帝成为犹太民族的精神支柱。

总之,西方洪水神话主要是建立在神本主义上的,中国洪水神话更多建立在人本主义之上;前者着重强调神性的强大,后者更为看重人性的

伟大。

 

                           (原载2018年1月2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