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论坛|自古圣贤皆寂寞,说说水这东西 孔子篇
时雨
年轻时也曾多愁善感,看到一泓清水或逶迤曲折、或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总要口吟“逝者如斯夫”地伤心感怀一番。其实那时,我对孔圣人说的这话,领悟并不深刻,只是觉得时光流转、人生如水,无奈与难捱罢了。
“逝者如斯夫”,是孔圣人在《论语》中的一句话。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水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孔子对水的认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用、灌溉、舟楫之水,而是通过对水的观察、体会和思考,赋予了水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情结。《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在河边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的感叹,但孔子感叹的不仅仅是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更有稍纵即逝的光阴和瞬息万变的事物。水之智,教给人们变通与灵活;水之逝,更教会人们珍惜与在意。
孔子关于“水”的铭言,除了上述外,在《论语·雍也》中还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这是孔子寄情山水富有哲理的一段话语,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者是动态的,仁者是静态的;智者是快乐的,仁者是长寿的。山、水是世间最普通的自然物,也是最有灵性的东西。山是安定、伟大、丰富的,水是流动、平等、多情的。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学生子贡问于他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
如此廖廖几句,就把水的德性给说明白了。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是足够精彩的:
“有一天,孔子在观看磅礴东流的一川江水时,学生子贡问他:为什么君子见了大水就一定要观看呢?孔子便细细地分析说:水能遍生万物而又看似无为,这是德;水的高低流向,在按照规律道理行路,这是义;水那浩浩荡荡永不停息的前进法则,这是道;水遇见决口更加声势浩大,遇见百仞深谷也无所畏惧,这是勇;水能丈量平面,这是公平的法;水能注满容器而不需他物刮平,这是公理的正;水的涓涓细流,能通达所有细微之处,这是纤毫毕现的明察秋毫;水对事物耐心的润泽涤荡、对尘埃反复的清洁冲刷,这是春风化雨的教化功能;水虽道路险阻、起伏跌宕仍义无反顾地东流,这是目标坚定的志向明确。所以,优秀的人,见到大水磅礴、气势非凡,必定驻足观望。”
此生虽无作为,也算读过几本书。如孔子这般言简意赅、充满智慧地评介水,确实很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