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论坛:自古圣贤皆寂寞,说说水这东西.老子篇
时雨
中国人讲“水”议“水”和评“水”,一讲就讲了5000年,一聊也就聊了5000年。自有文字记载开始讲、开始聊,一直讲到现在,聊到现在还意犹未尽、大有继续聊下去之趋势。这是因为中国人看事物,往往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哲学观点联系在一起。这一讲一聊,就讲出与聊出滋味来了。
除了《易经》、《诗经》这些无名氏外,就个人名义较为系统地“讲水”和“聊水”的,老子和他所著《道德经》仿佛是第一次。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先秦百家诸子所共仰巨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水”或说“聊水”,最为著名的应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见《道德经.第八章》。翻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最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高低上下,所以就不会有过失,不会有仇家和敌手。”
对老子所说关于水的哲理和智慧,千百年诸家有过不同的解释,但“水”是世间第一等“善物”的意见,大致统一。完整的解释是: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这就是说:“世间君子(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软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
由此我们知道:人性存在的善良,是“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在关于“道”(哲学)的探索上,老子与他同时代(比他年轻)的圣人孔子存在分歧。有一次,他遇到向他求教的孔子,说道:“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这话什么意思呢?“水,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大道无所不在,而水也有利于一切,不留在高处,却只往低处去,从来不会逆势而走,是善于选择自己的所在。清澈而平静,深不可测,是善于渊远深奥,汲取而不会枯竭,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善于为仁。遇见圆处所在,必环绕而走,遇见方处所在,必折角而行,塞住必停止,放开就流淌,这是善于守信用。”
后世所传的书籍,没见孔子听后如何回答。是语塞,还是不屑,我不知道。查过好多资料都没一个究竟。有一种说法是老子根本没见过孔子,所谓设问,是一种“缺席”的辩论。如果真这样,太遗憾了。因为圣人相遇,总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来;何况是我国哲学初创时期的两位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