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三江论坛|自古圣贤皆寂寞,说说水这东西 孟子篇

三江论坛|自古圣贤皆寂寞,说说水这东西 孟子篇


时雨

 

曾经一段时期,我钻进书房内翻看诸子百家。我现在古代圣人的著作中,找到我所需要的关于“水文化”的东西。

在中国传统儒学中,所谓“孔孟之道”,是把孟子和孔子放一处加以崇敬的。这是因为孟子在许多地方,都对孔子首创的儒家学说加以“订正”和“补充”。为此,孟子被儒家称之为“亚圣”,意思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孟子的主要学术思想,集中反映在“四书”之一的《孟子》

与孔子的《论语》一样,《孟子》一书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内容为孟子以及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孟子是个关心社稷的圣人,站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哲学高度,向“君王”(统治者)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其中心重点就是,普天之下人民最为重要,江山社稷尚在其次,而以君王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利益更是敬陪末座。他说:“民以食为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也就是说:“一切统治执政者都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江山社稷才会稳定,君王统治集团的利益才能巩固。这就是古圣先贤的民本思想,也是中国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不仅彰显了古中国贤哲们直面社会真理的勇气,也进一步告诉了世人中国古文化精神的厚重和大气。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者,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这话的中心术语就是:登绝顶而一览众山小,经沧海则难为水

这的确是人生经验的真谛。沧海浩大,淼淼无涯,小江小河小池之水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观点这与孔子“智者乐水”之说是一脉相承的,即强调要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寻觅和挖掘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切体验和认识,而绝不仅仅流连于水的自然之美。

孟子称赞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风格,正是立志行道的君子所效法的优良德行。 

在《孟子》中有几段对话,体现了孟子对“水”这种“善物”的看法。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付谓之泽水—降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所以使水流注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排泄)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白圭治水“以邻国为壑”的做法,就是一种损人利己,嫁祸于人的行为,不值得鼓励和提倡。你知道“以邻为壑”,人家也同样知道“以邻为壑”,结果是人人都成了“邻”,也成了“壑”,到时候,也就没有一处干净,没有一处不受灾害了。由此看来,“以邻为壑”的最终结果是害人害己。所以,还是收起这种人人所厌恶的“以邻为壑”手段,“以邻为友”,大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为好。

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先行者。他对“水文化”的理解,是站在“民本主义”主场上的,提出:水作为古今中外第一大“善物”,既能载舟,供人生存“奴役”;又有着自己的“天性”(覆舟);辩证地解释了存在于水骨子里的善良,同时又告诫人顺向而为,而不能倒行逆使。如果倒行逆使,这世间上既使最为柔弱的东西,也会掀起弥天大浪变得戾傲不训,难以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