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论坛|自古圣贤皆寂寞,说说水这东西 易经篇
时雨
中国人说水,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浙东河姆渡图腾文化中的“双鸟舁日”,就由两只大鸟在水里拖了一轮赤日出来。这种水,是海水,因为那时的河姆渡还在海边,应该是沼泽地吧?一大片的水稻在太阳下发出金灿灿的光来。
那时还没有文字,人们日作夜歇,过着“结绳记时”的日子。当然,那时也没有《易经》。《易经》的成书年代不在商代,但至少不迟于周代初期,也许是在商末。具体年代本文作者没考证,其实也很难考证。反正是有了文字以后,《易经》才在我们的祖先中流传开来。
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的第一本书!
古老的《易经》,是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典籍。它不是一本中华水文化的专著,所涉及的学科和门类十分庞杂,如预测学、管理学、医药学、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二进制、武术、气功等等。但综观《易经》,我们仍可以发现“水”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易经》八卦中有乾卦,坤卦,离卦,坎卦,震卦,巽卦,艮卦和兑卦,其中坎卦代表水。《易经》讲“道”,讲自然界的规律大道理,讲规律变化就得像“水”一样,循环往复变化不止。这是中国人对世界的最初认识,也是最根本的认识。
对于人来讲,最重要的是根据变化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外界各种变化。“适变”是《易经》谆谆告诫人们一条最为重要的法则。而这条变化是人水的变化中衍生出来的。
《易经》应是一本集体创作的书,因为它在周代是一本占卦用的书。它认为;宇宙自然、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变动不居,乃是因为构成世界的两种基本因素或者说两种力:阴与阳(亦即柔与刚)在不断地发生冲突。《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变化的积极成果,则是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
《易经》认为,事物发展经过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当事物发展到了它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它就要发生突变,向另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见《系辞·下传》)
《易经》虽然认为宇宙万物有自己变化的规律,而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江水东流入海一样,你可以疏浚它却不能堵阻它,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你没能力阻止它发生的变化。
但《易经》并不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的,强调人可以认识、掌握这种变化的规律,以变应变,唯变所适。提出人类的正确做法,是归纳总结它的规律,顺应它利用它,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这就非常了不起。承认规律可以认识,可以掌握,这就无异于说,人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际上,整个《易经》讲的就是人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 变与适变,是《易经》的全部精髓。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后世子孙多次大规模的“治水”,靠的就是《易经》中提出的“变与适变”的道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