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宁波帮

姚江杂议1汉晋至唐间余姚虞氏家族如何从移民成为望族?

                姚江杂议|汉晋至唐间余姚虞氏家族如何从移民成为望族?

 

                愚自翁

 

 

1、二十年前,有京城好友志成兄至甬城,皆友朋设宴招待闲聊,此兄研究中国望族,席间滔滔。一桌子人差不多全是他的“市面”。席后与我独处时问:“中国古代社会是由望族组成的,宁波地杰人灵,不知秦汉、晋唐之间,出过什么杰出人物和世居望族?”我以为“天下名士自子陵先”,且以故乡严光对。谁知此子听后大笑道:“非也,若论贵地早年望族,非余姚虞氏家族莫属。”见他如此脑已成竹,言之凿凿,我不由一愣。对虞氏家族,我也隐约听说过,最多的记忆也就是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了。便道:“君所说莫非是虞世南家族?”他点头说:“是呀,是呀,当年‘朝廷三成官,余姚一条街。\’”我这才想起当地确有叫“虞宦”、也有记作“虞翻”的一条街。

早年印象的虞宦街,按当地人土话误称为“银环街”的,虞宦街是我后来从书上查的,没错,是虞宦街!或者称虞翻街。为何叫虞宦街,是与当地虞氏家属名人辈出相关。据说虞氏家族鼎盛时期,余姚城内的半条街都是他家的私市,可谓人多势众,家境显赫富有;为名符其实的当地望族。

 

2

传世文献对于余姚虞氏早期历史的记载,尽管极为零散,但也言不厌烦地指出:各自居住在余姚城东西两端的虞光、虞国兄弟,曾分别任零陵、日南两地太守。尤以虞光一系(含虞成、虞凤、虞风、虞歆),多人任职于东汉各级政府,而且连续四代研治孟氏(易学)。据此,既足以断定余姚虞氏至晚到虞歆一代,已然成为会稽郡的著姓望族,同时也不难发现,服膺儒学并由明经入仕而获取官场权势,是这家族发迹的关键所在。

为何由儒至仕,可获取财物权势?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东汉,儒家弟子入仕自然是“千钟粟”和“黄金屋”了。这个传统在中国流传千年,最初还是从两汉开始的。当时的“读书人”,只要读懂读通儒学,入仕自然一帆风顺,“一人升天,鸡犬得道”。

浙东余姚是江南最先“开化”地域之一,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河姆渡文化”传承,而且传说中的舜,还在姚江边“事稼”。经春秋战国,由秦统一六国、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南移,浙东是最先“得益”之地。两汉时期的姚江两岸,驿馆所舍,处处可听琅琅书声,余姚虞氏的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浙东余姚虞氏并不是余姚原住民,而是外来的“移民户”。

虞氏姓氏起源来自舜帝。远古的舜帝有一个称号叫有虞氏,所以舜帝又被称为虞舜。虞舜就是虞氏的始祖。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就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大禹于是就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这个地方,建立了虞国,他的子孙就把虞作为姓。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朝时,武王执政后封仲雍的庶孙于虞,建立了虞国,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子孙也以虞为姓。

现有史料没有明确地记载虞姓是从何时开始由中原迁徒至浙东的?但与世不争的事实是虞姓望族在中国分布的集中地为会稽和陈留。

据慈溪市乡贤研究会出品的《累叶簪樱才彦辈出——鸣鹤虞氏家族》称:

虞氏是慈溪最早登上历史舞台的世家大族。两汉之际,虞竟自东郡(今河南、山东两省交界处)南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慈溪部份地区),至东汉末,这个家族开始迅速发展,凭籍道德、事功、学术以及强大的宗族和经济力量,巧妙地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关系,一跃成为“江左豪族”。

这个虞氏家族分为西虞与东虞两支。西虞定居在余姚城西南的罗壁山区,东虞后来则主要聚居于杜湖度家湾(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杜岙村)。因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前,此地属会稽郡余姚县,所以两地都称余姚虞氏。

类似的说法,可在考古中得到证实:2017年7——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所与余姚市文保所对位于余姚经济开发区穴湖村黄家山南坡的一座被盗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表明这是一座孙吴时期虞氏家族成员墓葬。其墓砖上发现铭文多种,分别为:“永安七年太岁甲申三月虞氏造”、“吴故平虏将军都亭候虞君”、“吴故散骑侍郎豫章上蔡长虞君”……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浙东虞氏不是本地世居氏族,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北方中原最先进入浙东的家族之一。

 

4

按通常的说法:浙东虞氏家族是在两汉时由入士上升至当地望族,而进入人们视线的,而后由于“黄巾”作乱,“抑其势头”,有过一段短暂的“沉默”,转而很快“中兴”。在广陵人陈琳为曹操所作的《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把虞敨作为家族代表,与上虞人魏朗、会稽人周昕一道被曹氏阵营列为重点策反对象,无疑是浙东虞氏业又成为当地望族的有力旁证。

众所周知的是自恒、灵以降,汉祚不永之兆已著,复遭“黄巾”之难、又因董卓之祸,继之以群雄逐鹿,遂使王纲解纽,终成魏、蜀、吴三分鼎峙之局。浙东虞氏在此“乱世”之中,上升势头却更形显著。究源竞委,不难发现此时虞氏家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虞敨之子虞翻的努力。

所以,余姚的虞宦街,也有叫做“虞翻街”的。

 

5

五十多年前,那时我还青春年少,走在余姚镇的虞宦街上好奇地思索:究竟是谁有这许多钱,造起这么多房子?那时我一直认为是“银环街”呢?当时在余姚当地,把虞宦街称作“银环街”的还真不少……

在余姚虞氏家族发展史上,虞翻无疑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一方面他不仅继承而且发扬、光大了家门世代传授的孟氏(易学),也使余姚虞氏家族成为闻名海内的儒学世家;另一方面,虞翻审时度势,自觉地完成了从汉吏到吴官的身份转换,不但早在建安年间孙策渡浙来越之初率先归顺,还为孙策说降豫章太守华敨,当孙策身亡孙暠寸以攻会稽与孙权争夺继承权时明确反对,为孙氏集团坐稳东吴立下汗马之功。不仅乐于为孙氏集团奔走各地效劳,甚至在遭贬谪之时,还仍系孙吴政权安危。值得庆贺的是:虞翻对孙吴政权的这片赤胆忠心,最终获得孙权的认可;随之而来便是后嗣虞汜、虞忠等人纷纷入仕孙吴政权,成为当地的士族世家。

然而,余姚虞氏家族自孙吴中后以降良好发展势头,却因孙吴亡国而被遏止。一方面,部分族人如虞忠,因抗击入侵的晋军以身殉国;另一方面,那些因战乱而存世的族人,除虞昺因为主动归降受封济阴太守外,大多族人由于晋廷的猜忌和排挤,失去了原先家族的权势和地位。

 

6、 

虞氏族人在政治上的再度崛起,主要以军功战绩为凭籍。如虞忠之子虞潭,虽曾被举为秀才,本以文才见长,入仕之初,历任扬州从事、主簿、大司马祭酒、沶乡令等文职。但日益动荡的岁月,一方面改变了他所有的生活轨迹,另一方面为其发挥才能提供了历史契机,正因为他通过参与平定诸如“张昌之乱”、“陈敏之乱”、“杜弢之乱”这三起地方性叛乱,逐渐步入了瑯玡王司马睿的阵营。成为虞氏家族有史以来完全凭借军勋战绩而进入黄屋庙堂,为虞氏后人走向朝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因此,西晋后期以降余姚虞氏的族资门望,较诸孙吴时期又有显著提高。这首先表现为其家族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其次表现出虞氏族人入仕激增,且多任清职。其中尤以虞潭一门尤烈,其子虞仡、虞楚,其孙虞啸父均继父志入朝为官,窃取要职。

 

7

“累世为官的政治地位,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出入儒玄的文化风貌”。成为当地士族必备要素。此要素经过年代的发酵,致使余姚虞氏蔚为大观地发达和发展了起来。

虞氏家族的发展势头,在南朝隋唐之间发生起伏。早在东晋立国之初,余姚虞氏就与尤亢桓氏家族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桓玄执掌东晋朝政、乃至篡夺帝位之际(402一404),虞啸父得以历任太尉左司马,护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要职。后刘裕起兵(404)攻灭桓玄,虞啸父因其身为桓玄党羽而罢官(《晋书.虞潭传附虞啸父传》)。事实上,刘裕当政后被迫去职的虞氏族人远非虞啸父一人,《宋史.武帝纪中》记录了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诛。

在以后的四十余年间虞氏族人失意于仕途,最初固然与刘裕的排斥有关,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尚武精神的失落。历观虞氏家族在东汉的发迹史,尽管门风偏于崇文,却始终未摈弃尚武传统。而且虞氏族人每一次在政治上崛起,都以军功战绩为主要凭借。但在东晋末年在席卷江左后人文风气浸润下,虞氏的尚武传统荡然无存,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则是再无官场权势可资凭借,充其量只是一个以讲习礼法著称的地方豪族。

 

8

在历经四十年的沉寂之后,终有若干虞氏族人借助各种关系入仕刘宋皇朝。这其中,有虞秀之通过曲意奉迎吏部尚书庾炳之,至晚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庾氏去职前仕为黄门郎;而年近四十的虞玩之,则以其超迈时流的文史之才,于元嘉二十八年(451)解褐为东海王袆北行参军(《南齐书.虞玩之传》。至如虞愿,一因“儒史学涉”,二因凭借“蕃国旧恩”(《南齐书.虞愿传》),深受宋明帝重用。而刘宋末年以降,诸多虞氏族人多因支持萧道成篡宋建齐的关系,而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发展空间。虞玩之、虞義、虞炎等,都得以活跃于政、学两界而各领风骚。

时已至此,虞氏家族在宋、齐两代的族势门望,不但无法与东晋鼎盛时期相媲美,而且大抵从齐明帝在位(494——498)开始,呈现出确定无疑的持续没落趋向。这其中,虞悌作为南朝时期最为显贵的虞氏族人,他在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不明真相地去世。这一事件不仅意味着虞氏家族传衍最为久长、声望显赫的房支(从虞光到虞悰共11代),从此寂尔无闻,而且意味着这个家族在政治上全面失势。

 

9

诚如清代史家赵翼所论:《陈书》对虞荔、虞寄兄弟生前行迹的叙述,颇有曲笔粉饰之嫌疑,从传世文献的相关记录来看,虞荔一门的发迹,不当早于梁末陈初,虞荔迟至陈武帝永定二年(558),方以56岁的高龄生育虞世南。入陈之后,虞荔、虞寄虽然分别官至太子中庶子、中书侍郎,却不但历时短暂,而且权寄不重。事实上,任职于陈氏政权中其他虞氏族人,也莫不如此。对于当下的政权几乎毫无影响力,对家族业已衰败的颓势,更是无法重振。至于其他聚居在余姚故里的虞氏乡族亲党,更是无力庇护。

隋唐时期的余姚虞氏,看似呈现出渐趋复兴的迹像,当时有多人任职于中央政府;这其中,虞世基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权倾朝野,而其弟虞世南也曾颇得唐太宗的信任,甚至被视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者(《新唐书.虞世南传》)。然而,在此期间该家族尽管先后涌现出在政界、文坛长袖善舞、呼风唤雨的头面人物,却并未因此遏止自萧齐末年以来家族衰败的颓势。严重衰落余姚虞氏虽在隋末仍被《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列为越州大族之首,则缘自冢中枯骨,乃非当下权势矣!

 

(愚自翁摘编于浙江大学出版社《宁波望族文化》:“余姚虞氏:宁波历史上兴盛最久的家族”章节,有删节和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