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村庄

对虾传

                                                                                              佳作欣赏:对虾传


                                                                                                       蔣子龙

    现在人们所说的大虾是个含混的概念,养殖虾也称大虾,好像除去海米都是大虾。我心目中真正的大虾是“对虾”,必须是野生的,雌的长18——24厘米,雄的略小一点,也比姚明张开的手巴掌还要长。所以我小时候买盐煮对虾都是论对,一角钱可以买雌雄一对,单买一个人家不卖。

    我们村离海边大概还有三四十里地,每年刚开春和秋后庄稼都收拾完了,三哥都要到海边去买一次海货。一大早推一辆胶皮独轮车从家里出发,到深更半夜才能回来,那独轮车装得跟一座小山似的,以对虾、海蟹为主,还会有几条大鱼和一堆我不认识的海货。此后好多天我们家的院子里都弥散着喷香的海味儿。至今还令我念念不忘的是母亲做的对虾酱和螃蟹酱。离开家以后到过许多海边,还当过几年海军,吃过多种渔民自己做的和市场上卖的虾酱、蟹酱,没有一种能跟当年我老娘的手艺相比。那么我三哥每年都要推回来两车海货,要花多少钱呢?具体数字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大人们有两句对话:“弄这么一车得花多少钱?”“咳,就是三瓜两枣。”

    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到了60年代以及70年代前期,对虾的身价几何呢?我有一年轻的朋友,正好就是青岛人,属于“60”后。他小时候经常被派去给大队办事,干一天下来不给钱,不给粮票,也不给记工分,只发给十几个对虾,有时成双给16个,有时论单给15个,但不管是双数还是单数,管发虾的人粗糙,根本不分雌雄,你愿意多拿俩也可以。我这个朋友却宁愿一个对虾也不要,盼着能发给个饼子或窝头。可见那时对虾的价值排在粮票、工分、窝头之后。

    他最怕的是每个月的5日,这一天没有饭吃,一人一大海碗(相当现在一小盆子)煮海鲜,对虾、海参、鲍鱼等。太难吃了,非饿得实在受不了才咽得下去。他如今是成功人士,手里不缺真金白银,每次招待朋友海鲜是必不可少的。但凡是跟海沾边的东西绝不动筷子,就是小时候吃怕了。那时隔三岔五地他还得做一件事,傍晚放学后家里给他两角钱,随便找个筐,多大都行,只要自已能拖得动。到码头随便找一条近便的船,把两角钱一交,上船随便装,无论是虾、蟹、鱼、参……有什么装什么,装到自己快弄不动为止。那时候鱼虾不值钱,有时多得能把船拱翻,人躲闪不及被砸在鱼跺里会被鱼挤死。

    “时间就是金钱”——真是一点不假。时间过去几十年,大虾的价格翻了几百倍。还不是对虾,真正的野生大对虾已经很难见到了,但它活灵活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说起来也怪,现在回忆比当年真吃它可香多了。

                                                                                                                              摘自河南出版社出版的《厚道》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