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邻书屋

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宝云寺

历史碎片: 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的见证——宝云寺

 

江怀海

 

 

在今宁波市第一医院一带,宋代时曾有一座巍峨的佛教寺院——宝云寺。宝云寺对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中宗教文化交融汇合的结晶。

宝云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它是为了一位高丽僧人义通而创立的。

义通,字惟远,俗姓尹,高丽国人,出生王族。传说他梵相异常,头顶长有内髻,眉毫宛转,伸长五六寸。义通从小就矢志佛教,受具足戒之后,即学习《华严经》及《大乘起信论》。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42——944),义通西渡入华求法,到大宋天台山云居寺和螺溪,学习天台宗教义20年。由于其“体悟天台佛学,具体之声浃闻四远”,终成一代名僧,被誉为中国天台宗的第十六祖。

当他学业有成,欲返回故土传教,而假道四明(宁波)登船东渡时,受到明州郡守太师钱惟治极力挽留。钱惟治是原吴越忠懿王之子,久慕义通的名声,便从义通受了菩萨戒。两人相互往来,谈吐俱是不凡,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钱惟治对义通说:“老师是走是留,本不是弟子所能干预的事。但我想,如若传教利生,老师何必非要回高丽才行呢?在这里不是同样可以吗?”义通回答说:“我与你既然缘分不浅,你的挽留我也不好回绝了。”遂在明州留了下来。

北宋开宝元年(968),前福建转运使顾承徽,因屡亲师诲,故把自己的住宅舍为传教院,请义通法师住持安居。一时间,甬上法席大开,高僧云集听诵,成为明州和高丽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之盛举。

传教院在义通的主持下发展很快,至太平兴国六年(981),已颇具规模,据《宝云振祖集》记载:“……殿宇房廊一百余间,佛像七十事,主客僧五十八人……”

翌年四月,宋太宗赐额为“宝云”。从此,传教院改名为“宝云寺”,列为天下讲宗十刹之一,尊义通为“宝云义通”或“宝云通公”。

义通常呼别人为“乡人”。众人不解,他答道:“吾以净土为故乡,诸人皆当往生,皆吾乡中之人也。”

北宋端拱元年(988)十月二十一日,义通圆寂于宝云禅寺,终年62岁。火化时,舍利盈满骨中。因其在育王寺屡建讲席,门下弟子将义通埋葬于育王山之北,育王寺西北隅。宣和七年(1125),因葬地荒榛野棘,移葬于乌石岙。据《宝云通法师移塔记》记载:在移葬义通墓培时,“……取其骨香水洗沐,于日光中世所谓坚固子者或青或黄或红或白,滋生于骨上,见者无不欢喜作礼赞叹,如是殊胜,世所未有……”

义通在宝云寺倾毕生之力弘扬天台教义,以一个异国僧人而成为中国天台宗一代宗师,彪炳于佛教发展史。义通“敷扬教观几二十年,受其度者不可计数”,其高足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俱为宋初中兴天台宗的名僧;明州因宝云寺“振誉中国”而成为天台宗的中心。重立天台祖庭的明代高僧传灯在《天台山方外志》中感叹说:“台教正统……自宝云传教四明,是道广被海内,而四明、三吴尤为繁衍……五代以后台宗衰微于(天)台而盛于(四)明。”

吴越王钱俶十分敬重宝云大师深厚的佛学造诣和杰出的贡献,曾赋诗赞颂:

 

宝云通公法师真赞

不离三界,生我大师。

自毫异相,满月奇姿。

戒珠普照,慧海无涯。

人天福聚,瞻之仰之。

 

诗寄赠四明宝云通法师

海角复三涯,形分道不赊。

灯青读圆觉,春煖顶袈裟。

戒比珠无类,心犹镜断瑕。

平生赖慈眼,南望一咨嗟。

 

《宝云振祖集》中《南湖尊者斋忌疏》是一个名为镜上义铦的日本人撰写的,文中提及了“中兴敬观宝云尊者大法师,应为日本”之句。应身是三种佛身之一,意为修行成佛,宝云大师应身日本,指义通已修行成佛,并在日本降临现身,反映了义通的学说对日本佛教的深远影响。

宝云寺自义通之后,几度兴废。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寺院一夜之间被大火焚烧一空。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丞相魏国公史浩重建为功德寺,并创建振祖堂,塑义通等宝云四祖像,史浩亲为作序题赞。明弘治十三年(1500),因鄞县学扩建,宝云寺迁往原戒香庵遗址(现云石街一带),并新建了殿宇、方丈和山门。

清光绪十三年(1887),宝云寺废为鄮山书院。民国后改为县立鄮山小学。

自义通以后,高丽僧侣不断渡海入宋,或求法,或求佛典,或游拜圣迹,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北宋元丰八年(1085)四月,高丽文王之子、宣王之弟义天禅师乘商船渡海至宋求法。元丰九年(1086),回国途径明州,安置在延庆寺,又到育王寺祭扫义通塔墓。义天入宋求法,使宋丽间的佛教文化交流达到一个新高潮。

当代,宁波与韩国的佛教文化交流仍十分频繁,2006年2月16日,韩国佛教曹溪宗第十八教区母岳山佛甲寺住持满堂法师一行,来宁波进行宗教文化参观和交流,促进了两国的佛教事业交流,两国人民的友谊更上一层楼。

2003年,经中韩两国民间研究人士呼吁,为重现宝云寺已经湮灭的历史,市文物部门决定在遗址上建立宝云寺遗址碑,以供两国学者和世人凭吊。

我有幸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在完成相关资料收集之后,撰写了遗址碑碑文,确定了须弥座式的遗址碑式样。由于宝云寺在明代时择地另建,故在选择遗址碑立碑地点时产生了分歧。经专家商讨,最后决定以宋代的宝云寺址作为立碑地点。

现在,通体用梅园石制成的宝云寺遗址碑矗立在市第一医院南侧的念书巷上,它默默地向过往行人述说着宁波昔日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