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邻书屋

教育工 作35年回眸

教育工作35年回眸

许光荣

     一九七三年春,邓小平同志再次出山,恢复教育秩序。教育振兴急需大量能教书育人的教师。一九七四年十月,我从一个正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回乡知青,经组织的调配,结束了七年的生产队劳动生活,来到天元公社潭河小学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开启了我的教育生涯。

    潭河小学是我的母校,是一所建校比较早的大队“戴帽”小学(类似于现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曾在这里接受过了四年的启蒙教育,我对母校怀有感恩之情,想通过认真教课、当一名好民办教师来报答她。刚开始,我教四年级二个班的数学和初中的政治,工作内容跨度较大,教学之余的杂务也多,比较繁琐,这倒不怕,那时血气方刚,有的是力气,以勇于承担重任为荣。然而,由于刚刚从教,新手上路,难免有磕磕碰碰,因此也走了不少弯路。记忆犹新的一次,是两三个学生去校长处诉求,说他们听不懂我上课内容,此时的我较为尴尬。那时我明白了,干一番事业,光靠热情,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后为了克服教学技能的短板,我经常向老教师学习,请教教学方式方法,并不断在教学工作中尝试与改进,不久我的教学工作就渐入佳境,上课也开始得心应手,工作也得到领导肯定,还当上了大队辅导员。一九七七年还代表全公社的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参加县少代会。 在那个百废待举的年代,学校面临着急缺理化教师的窘况,因此一九七八年上半年我被选送到县五七干校物理班培训。当时教我们的有姚国辉、王宝根等资深教师,在那里我接受了物理方面系统的培训,也打下了扎实的物理知识基础。培训结束回校后,我任教初二物理、初三化学与政治。上化学课艰难场景让我终身难忘。由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教学,那时虽说我是六七届初中毕业生,其实只读了两年书,初三根本没学习,所以也没学过化学,甚至连水的分子式H2O都不知道。当时只好赶鸭子上架,因此也出现了特别的现象,我一边自己学,一边教学生,不懂时去请教别的老师,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特别是天元中学的陈书安老师,她为人热情善良,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还赠送她自己整理的试题。由于我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及这个班学生的积极配合——其实这些聪明的学生也知道老师的那一点点“水”,他们有时和我一起讨论,取长补短——结果在全县物理、化学统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物理我班就有十六个同学得了九十分以上,这确是非常之不容易,这在一个大队小学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之后的寒假期间,当时任教研室主任的姚国辉老师,专门到学校、到我家了解我的教学情况,夜深了,就住在我家,第二天继续一起探讨教学模式和方法、修改教案。恩师的教诲我终身难忘。此后,又由于我在教学工作中成绩较显著,连续在七九年、八〇年两度被评为公社先进工作者,七九年度还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一九八〇年,师范招生年龄放宽到三十周岁,那时虽然小孩也已八岁,但仍考虑到,一是进正规师范进行系统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为今后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二是考入师范等于跳出“农门”,赚国家工资,端起了铁饭碗,因此我毅然地报名参加师范招生考试,最终以324.5分的成绩考上了慈溪师范学校。在师范读书期间自己先前的工作经历,就在师范全日制学习中凸显优势,特别是工作能力上,进学校后就被当选为学生会副主席,第二年成为学生会主席,两年中每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最为重要的是在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八日我光荣地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这是师范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学生党员,当大红喜报贴到读报栏上时,全校轰动,一时间我竟成为“风云人物”。转眼间,时光飞逝,白驹过隙,两年的师范生活很快结束了。
    一九八二年毕业分配到天元中心小学,教四年级数学并任四(3)班班主任。这个班是学校的“重点”班,因为这班几个男生比较调皮,所以让我挑重担,搭班的是教导主任陈银钿老师。我在中心校还担任公社大队辅导员,曾记得还为全区开了一节中队活动课。第二年,由于全县中心校初中、小学分开了,我被任命为高王乡中心小学校长。从此,我除了担负普通教师责任外,又多了一个管理者的责任。在高王中心小学,由于刚走上领导岗位,好多工作都从头学起。我考虑到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并领导全乡所有村校,首先必须理清学校管理的思路,我们班子通过调研一致决定:以目标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办出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而后中心校班子团结,老师尽心工作,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局面很快打开。我们狠抓目标管理,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一年一个目标,一年一个进步。《怎样实现目标管理》文章在《浙江教育》杂志上发表。当时我们全乡的教育质量在全区,乃至全县有较高知名度。简单说个例子,当时全县数学竞赛,好多学校都会问,高王代表队来了没有?他们听说高王的来了,就说我们得第一名没戏了。我们开展珠心算为特色的实验,也取得可喜成绩。为了创办学校特色,我们引进了珠心算教学,由现在教研室工作的周利民负责,通过近二年努力,高王乡中心小学的珠心算教学崭露头角,涌现了陈冉冉、张科等一批优秀选手,在全国、世界珠心算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一九八六年,全县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在会上介绍了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教育局和各校领导的肯定。当时,由于高王学校的成绩优秀,教育局长江成达、人事科长黄鹤鸣,在长河区校书记、校长严兰若老师陪同下,视察了我们学校。 一九八六年年底,教育局江成达局长找我谈话,要我去逍林区校主持工作。我克服了路远交通不方便、家庭二地分居带来的困难,在逍林区校工作三年,为提高逍林区教育质量动了许多脑筋,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提高教育质量的办法,经过全体教师努力,全区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简单举一例,八八年全市小学自然竞赛,我带领教师共同努力辅导,获得市小学自然竞赛一等奖。这在逍林区教育史上也是一大成绩。当时的县实验小学校长陈菊英老师说,许光荣到逍林,逍林面貌改了不少。因路途远,在一九八九年调浒山区校工作,也工作了近三年。到一九九二年五月,全市进行撤扩并,我到宗汉镇教育办公室工作,担任镇教办主任、镇教育系统党总支书记。
    宗汉镇是辛亥革命烈士马宗汉的故乡,以烈士名字命名,是一个有着革命传统的乡镇。撤扩拼后由宗汉、新界、高王和潮塘四个乡合并而成,因为四乡名称合起来很好且顺口,称之为“宗汉新高潮”。而后由于金轮厂、铜带厂等企业飞速发展,宗汉经济也出现了腾飞,在全市全省直至全国都有相当知名度。这正印证了“宗汉新高潮”这个名称。经济的腾飞,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宗汉我进一步学习了大量教育管理的书籍,明确管理新思路,带领全街道各学校干部教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向先进学校学习。通过学习、管理的实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校级、中层领导干部,和像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李志勇这样的一批骨干教师。全镇教育工作也特别有起色,教育质量走在了市前列。《提高乡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研究》获慈溪市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宁波市三等奖,《创建教育强镇的实践与研究》被评为市课题优秀论文,《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走素质教育创新之路》评为宁波市基础教育创新优秀论文。宗汉教育也因此取得了很大成绩,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走在了市前列。1993年,市“两基”工作现场会在宗汉镇召开,为全市开展“两基”达标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1994年,宗汉镇被评为慈溪市基础教育先进镇。而后开展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宗汉镇也是慈溪市第一批创建成功的教育强镇之一。1996年、1998年分别成为宁波市、浙江省的首批教育强镇。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要求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成为我们下一个努力的目标。在2004年,宗汉镇先后进入慈溪市、宁波市和浙江省的“教育现代化乡镇”行列。宗汉镇还四次夺得慈溪市“科教杯”金杯。 
    在这些成绩的基础上,宗汉镇教办对所属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和要求,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细则,迈出了科研促质量、特色强素质的改革创新之路。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研究”暨DIC国际合作项目的课题研究;二是创办了慈溪新世记实验学校。这些工作,都对宗汉镇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严峻的形势  
    从一九九八年开始,浒山城区利用城区区位优势出台了选拔优质生源的新举措,从六月份开始向全市主要是向宗汉、坎墩等地比较靠近中心城区的乡镇学校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浒山城区学校凭借自己的优势,吸引小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自主报名,然后经过素质测试,把周边学校小学六年级的优秀学生招收到西门中学、金山中学、上林初中等学校,同时收取一定数量的“借读费”。因此,我们宗汉每年有近50名左右的优秀学生“择校”到西门初中等学校读书。这样一来,宗汉的优质生源严重流失,影响了宗汉镇的教学质量。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我带队到锦纶初中等学校调研,与学校班子共同研究对策,还参加学校的教师会议,听取老师们的意见。经过调研综合起来,我认为,如果让这种情况延续下去扩展开来,我们将“人财两空”:一是优质生源流失,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严重困扰,从而造成社会对学校的负面评价;二是学生家庭负担增加,一个择校学生的借读费一万元以上,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因此,我在教师会上要求锦纶初中全体干部教师发奋努力,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以好师德、高水平培“优”截“流”,吸引住优质生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学质量一时还是上不去,尤其是当时初三学生的中考成绩还是不怎么理想。
                                                                    兴办特色班
    为了尽快扭转被动局面,留住优质生源,我们教办决定在锦纶初中内部举办特色班,把全镇的优质生源集中起来,调配全镇最优秀的师资担任教学工作。1999年6月,我们先同锦纶初中、高王初中、新界初中班子成员约谈,统一思想,然后打算从初二段学生中挑选出80名优秀学生,组织两个特色班。高王初中班子则认为他们这一届生源和师资都相当不错,自己有能力教好这一届,不想加入全镇的特色班。那时,我也想既然他们有决心,就让他们自己去教吧,不过要他们立下军令状,如果考砸了,不但要批评,还要采取行政措施;如果考好了,镇教办特别给予奖励。
    1999年的暑假开始,我们从锦纶和新界两校中选拔出40名初二段优秀学生,4个优秀教师在宗汉职高进行全封闭集训。开学前,我们又根据小学毕业考成绩,在全镇范围内选拔80名初一新生,这样新初三一班,新初一两班,共3个班级,10位优秀老师组成的特色班成立了。特色班实行“封闭式”教学,半军事化管理,放在锦纶初中的实验楼里面,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由原高王初中的教务主任卢群良同志负责。
                                                                     突围之计 酝酿
    举办特色班只是权宜之计,只能解燃眉之急,且当时的教育形势也是不允许办“尖子班”“ 特色班”之类的,这有“犯规”的嫌疑,但也只能没办法而为之,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那是负不起这责任的。因此,在举办特色班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当时浒山镇办起了阳光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国有民办学校,既招收学区内学生,又面向全市招生优秀学生。因此,我也萌发了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即国有体制的全日制民办初级中学,来解决因优质生源流失而教学质量不高和办特色班违犯的问题。
    我们教办进行了反复论证,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我们既有师资力量,又有原来较好的教育基础,只要体制上作一创新,一定能成功。当时,我们在新界那边有一块土地留着是打算再办一所初中的,说来也难为情,我同教办徐树森老师去向镇领导汇报之时,凑巧碰到了一位镇农办工作的同志,一聊天说起我们是来向镇政府要求在新界那边兴建初中的,不料那位同志说,你们还办初中呀,连锦纶初中都可能卖掉了……说得我们脸一阵红一阵白,挺不好意思的,但内心我们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初中的教育质量提上去。后来我们决定在百两村那里办一所国有民办的初中,这样不仅可以留住本地的优秀学生,而且可以面向全市招生,把优质资源引进来,把我们镇的教学质量提上去。
                                                                        集体汇报  
    我组织教办人员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多方论证,统一思想,然而这是一件大事,办一所初中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经费是要镇政府出的。我向文卫镇长汇报,当时的文卫镇长陈仁裕同志同意我们的方案,但这事需要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实施。 当时,党政领导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赞同教办方案,新办一所国有民办初中;二是有些同志有顾虑,现有的初中都这么吃力,办国有民办学校不知能否成功,还是保守点,认为把原来的学校办好就可以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办商议,既要走出困境,又不能长期办特色班,只有走这条路,才能有出路。所以我们决定,教办全体同志到镇政府书记办公会议作集体汇报,向领导们陈述举办国有民办学校的理由,以期争取领导的支持。我们的理由是:一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兴办民办学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慈溪市初中的入学高峰期即将来临,预计到2002年,初一新生将达到18000多,当时,民工子女几乎没有,全是本地户籍,择校越来越火爆,举办国有民办初中可以造福宗汉人民;三是市内已有慈溪中学参股的民办实验初中,阳光实验学校、慈吉中学、育才中学也正筹备兴办,社会反响非常好,好的师资和优质生源正源源不断的涌向民办学校,我们已有特色班的基础,此时举办国有民办学校正适时。通过我们的陈述,镇党政领导一致同意,当场拍板兴办自己镇的民办学校。
    镇政府一关过了,还要得到市政府及教育局的批准。因此,我们又分头向教育局和市政府分管文卫的副市长汇报,最后在当时文卫副镇长叶枝利的努力下,市政府同意我们宗汉新办一所国有民办的初中,而且校名也有当时的文卫副市长尹敏芳亲自敲定为“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至此,申办工作成功,2000年5月市政府发文批准成立“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中考起风波  
    新世纪实验学校批准成立后,我们第一年招生的特色班将临毕业,因为校舍尚在规划申报,这一届毕业班继续留在锦纶初中后面一幢实验楼中上课,主要生源来自锦纶初中。2000年5月,中考政策发生了变化,慈溪中学实施保送生(免考,按分配锦纶初中1人,已在春节后新世纪中落实),分配生及统招生的招生方案,分配生按比例分配到学校后通过提前考试来录取。按文件规定锦纶初中分配参试加考试名额11人,新世纪实验学校分配3人,教育局一发文,锦纶初中就立即把参考的11个名额分到班级和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着急了,虽然锦纶初中分下去没错,但实际这一届的优秀学生都集中在新世纪,结果可想而知,锦纶参考的人中最多只能进1~2人,而新世纪全部进也只有3人。这样会产生新世纪学生“吃亏”的问题,新世纪的部分家长会不同意,这对刚创办的学校声誉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下步的招生,当时民办学校刚兴起,家长、社会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我们教办看到此问题,一是马上让锦纶初中班子做好工作,收回原分配的名额;二是向教育局领导如实汇报当时情况,向领导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想法,争取局领导支持我们。当时,沈百宗局长、张幸华副局长,也按实际情况,同意我们的做法。沈局长表态,只要你们自己把事情处理好,摆平,我们就按你们的办;如果摆不平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按文件办。我就承诺一定把事情处理好。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主要是锦纶初中接到通知参加分配生考试的家长们有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有这个机会,不管进与不进,我们一定要去试一试,所以,他们一直在争取推翻我们的方案,家长们互相串联,我们呢也让学校领导做思想工作。 报名最后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天是我爱人的生日,中饭我在家里吃,然而不知为什么?心中很不踏实,感到吃饭无滋味,吃到一半,我说不吃了,去教办。家里的人很奇怪,我也没说,直接到了教办。心里慌慌的,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恰好这时,锦纶初中副校长陆金如来电说,部分家长集中去市政府反映情况去了,我一听立即跳了起来,说不好了,我们赶紧去市政府,并且要求锦纶初中多去几个领导。我和邹欢清立马上车去市政府,一到市政府门口,就看到家长们还在外面徘徊,商量着怎样去讨个说法。我下车就问他们,你们是不是锦纶初中的学生家长?他们说,是的。我说,你们是不是来反映要参加慈溪中学实验班提前考试这事?他们说是的。那我就说,你们考慈溪中学的事是由教办定的,你们向市政府反映,最终还是要转到我们教办来的,而且我们也一定会按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处理好这件事。我是教办主任,你们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回教办。这些家长也比较通情达理,听了我的话,乘上我们的车子一起回到教办。到教办后,我让邹欢清具体向他们解释,家长们最后也认同我们的做法,表示不再关注此事,此事到此总算了结。
    经全体特色班老师的共同努力,新世纪初中这班特色班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高王初中这届初三在中考中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全镇保送、分配及统招考上慈溪中学人数首次突破50人。我们教办兑现承诺,让高王初中班子及毕业班老师暑期旅游一次。 转眼到了2000年6月底,新世纪实验学校刚成立,新校舍已经启动筹建,经镇政府共同协调,决定暂借到锦纶专修学院过渡一年,但学校对外没什么知名度,如何面向全市招到四个班级的初一优质生源,这还是个未知数——当时,老百姓只认同依靠慈溪中学牌子创立的实验初中,可我们没有这样可以借力的牌子,但在招生难题面前,恰好此时中央教科所陈如平博士从祖国首都带来了多元智能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它是以发展学生潜能为己任的新型多元智能理论,以多种智能巧妙组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想到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让全休教师修炼内功,提升宗汉教育的实力,藉此破解我们招生的难题。
    2001年12月20日,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现场会在已申报成为“课题独立实验学校”的宗汉第三小学召开,“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宗汉正式拉开帷幕。
    课题工作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的开展,亟须培养一支多元智能的教师队伍。多元智能型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技能,完成新的任务。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课题总负责人陶西平先生在多元智能课题第一届年会上的报告,学习梅汝莉教授《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课题小结》上的讲话。又请陈如平博士作“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辅导报告。为促进理论学习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还组织编印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专辑》《多元智能在课堂》等校本培训教材,还购买了一万余元经费的多元智能理论书籍供教师参考。

    二是研究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理论付之于实践才能出真知,课堂教育是开展课题的主战场。首先我们组织多元智能课堂展示活动。在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同时,我们组织展示活动。在三月份开始到四月初,共有八所学校组织多元智能课堂教学一日开放,六十三节尝试课登台亮相,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个案汇编成册。其次,各个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小学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科研能力强的特点,每个教师都申报了研究项目,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从不同角度探索多元智能课堂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第三小学正在探索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从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策略入手,探究一条以理论依据——使用范围——操作流程——教学设计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路子。光华小学则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子课题研究。高王小学、新界小学等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所初中则把多元智能与“洋思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潜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洋思模式”基础上大胆提升和扬弃,也取得较好效果。再次,认真总结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逐步推广。

    三是努力建设多元智能学校。一所多元智能学校,意味着学校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才能的场所,意味着学校要善于创造新的课程去满足学的学习需要和发挥学习优势,意味着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展示学习成果,学校釆用动态的、个性化的、多元的手段评价学生。由此,我们朝着建设多元智能学校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我们扎实的工作得到了总课题组的一致好评,在第二届北京年会上我代表宗汉课题组作了发言。原本2003年在宗汉召开第三届年会,但由于“非典”的原因,延至2005年在我镇召开了现场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总督学顾问、总课题组组长、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中央教科所陈如平,范志兴、梅汝莉等教授,王长沛老师,光明日报记者等来宗汉指导。陶西平还为全市教育系统领导作了学术报告。宗汉教办开展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端正了办学思想,提升宗汉教育的实力,破解我们招生的难题,宗汉教育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教育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我为教育事业的付出无怨无悔,也微不足道,藉此也为多年来关心我的领导、老师、同事表示真诚的谢意。











作者简介


讦光荣,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慈溪市、宁波市、浙江省教育学会会员。慈溪市第七届政协委员,慈溪市第十一次市党代会代表。1951年出生,1974年参加教育工作,曾任天元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高王乡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逍林区、浒山区辅导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宗汉街道教育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主任。从教三十五年来,在市级以上会议介绍经验二十余次,市级获奖十五次,宁波市级五次,省级七次,全国级三次。撰写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九次获得慈溪市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