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特色班只是权宜之计,只能解燃眉之急,且当时的教育形势也是不允许办“尖子班”“ 特色班”之类的,这有“犯规”的嫌疑,但也只能没办法而为之,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那是负不起这责任的。因此,在举办特色班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当时浒山镇办起了阳光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国有民办学校,既招收学区内学生,又面向全市招生优秀学生。因此,我也萌发了办一所这样的学校,即国有体制的全日制民办初级中学,来解决因优质生源流失而教学质量不高和办特色班违犯的问题。 我们教办进行了反复论证,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我们既有师资力量,又有原来较好的教育基础,只要体制上作一创新,一定能成功。当时,我们在新界那边有一块土地留着是打算再办一所初中的,说来也难为情,我同教办徐树森老师去向镇领导汇报之时,凑巧碰到了一位镇农办工作的同志,一聊天说起我们是来向镇政府要求在新界那边兴建初中的,不料那位同志说,你们还办初中呀,连锦纶初中都可能卖掉了……说得我们脸一阵红一阵白,挺不好意思的,但内心我们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初中的教育质量提上去。后来我们决定在百两村那里办一所国有民办的初中,这样不仅可以留住本地的优秀学生,而且可以面向全市招生,把优质资源引进来,把我们镇的教学质量提上去。 我组织教办人员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多方论证,统一思想,然而这是一件大事,办一所初中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而经费是要镇政府出的。我向文卫镇长汇报,当时的文卫镇长陈仁裕同志同意我们的方案,但这事需要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实施。 当时,党政领导也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赞同教办方案,新办一所国有民办初中;二是有些同志有顾虑,现有的初中都这么吃力,办国有民办学校不知能否成功,还是保守点,认为把原来的学校办好就可以了。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办商议,既要走出困境,又不能长期办特色班,只有走这条路,才能有出路。所以我们决定,教办全体同志到镇政府书记办公会议作集体汇报,向领导们陈述举办国有民办学校的理由,以期争取领导的支持。我们的理由是:一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层面正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兴办民办学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慈溪市初中的入学高峰期即将来临,预计到2002年,初一新生将达到18000多,当时,民工子女几乎没有,全是本地户籍,择校越来越火爆,举办国有民办初中可以造福宗汉人民;三是市内已有慈溪中学参股的民办实验初中,阳光实验学校、慈吉中学、育才中学也正筹备兴办,社会反响非常好,好的师资和优质生源正源源不断的涌向民办学校,我们已有特色班的基础,此时举办国有民办学校正适时。通过我们的陈述,镇党政领导一致同意,当场拍板兴办自己镇的民办学校。 镇政府一关过了,还要得到市政府及教育局的批准。因此,我们又分头向教育局和市政府分管文卫的副市长汇报,最后在当时文卫副镇长叶枝利的努力下,市政府同意我们宗汉新办一所国有民办的初中,而且校名也有当时的文卫副市长尹敏芳亲自敲定为“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至此,申办工作成功,2000年5月市政府发文批准成立“慈溪市新世纪实验学校”。 新世纪实验学校批准成立后,我们第一年招生的特色班将临毕业,因为校舍尚在规划申报,这一届毕业班继续留在锦纶初中后面一幢实验楼中上课,主要生源来自锦纶初中。2000年5月,中考政策发生了变化,慈溪中学实施保送生(免考,按分配锦纶初中1人,已在春节后新世纪中落实),分配生及统招生的招生方案,分配生按比例分配到学校后通过提前考试来录取。按文件规定锦纶初中分配参试加考试名额11人,新世纪实验学校分配3人,教育局一发文,锦纶初中就立即把参考的11个名额分到班级和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着急了,虽然锦纶初中分下去没错,但实际这一届的优秀学生都集中在新世纪,结果可想而知,锦纶参考的人中最多只能进1~2人,而新世纪全部进也只有3人。这样会产生新世纪学生“吃亏”的问题,新世纪的部分家长会不同意,这对刚创办的学校声誉产生严重影响,不利于下步的招生,当时民办学校刚兴起,家长、社会的认可度还不是很高。我们教办看到此问题,一是马上让锦纶初中班子做好工作,收回原分配的名额;二是向教育局领导如实汇报当时情况,向领导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和想法,争取局领导支持我们。当时,沈百宗局长、张幸华副局长,也按实际情况,同意我们的做法。沈局长表态,只要你们自己把事情处理好,摆平,我们就按你们的办;如果摆不平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按文件办。我就承诺一定把事情处理好。 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主要是锦纶初中接到通知参加分配生考试的家长们有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有这个机会,不管进与不进,我们一定要去试一试,所以,他们一直在争取推翻我们的方案,家长们互相串联,我们呢也让学校领导做思想工作。 报名最后一天,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天是我爱人的生日,中饭我在家里吃,然而不知为什么?心中很不踏实,感到吃饭无滋味,吃到一半,我说不吃了,去教办。家里的人很奇怪,我也没说,直接到了教办。心里慌慌的,总觉得会发生什么事情。恰好这时,锦纶初中副校长陆金如来电说,部分家长集中去市政府反映情况去了,我一听立即跳了起来,说不好了,我们赶紧去市政府,并且要求锦纶初中多去几个领导。我和邹欢清立马上车去市政府,一到市政府门口,就看到家长们还在外面徘徊,商量着怎样去讨个说法。我下车就问他们,你们是不是锦纶初中的学生家长?他们说,是的。我说,你们是不是来反映要参加慈溪中学实验班提前考试这事?他们说是的。那我就说,你们考慈溪中学的事是由教办定的,你们向市政府反映,最终还是要转到我们教办来的,而且我们也一定会按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处理好这件事。我是教办主任,你们要相信我,我们一起回教办。这些家长也比较通情达理,听了我的话,乘上我们的车子一起回到教办。到教办后,我让邹欢清具体向他们解释,家长们最后也认同我们的做法,表示不再关注此事,此事到此总算了结。 经全体特色班老师的共同努力,新世纪初中这班特色班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高王初中这届初三在中考中也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绩,全镇保送、分配及统招考上慈溪中学人数首次突破50人。我们教办兑现承诺,让高王初中班子及毕业班老师暑期旅游一次。 转眼到了2000年6月底,新世纪实验学校刚成立,新校舍已经启动筹建,经镇政府共同协调,决定暂借到锦纶专修学院过渡一年,但学校对外没什么知名度,如何面向全市招到四个班级的初一优质生源,这还是个未知数——当时,老百姓只认同依靠慈溪中学牌子创立的实验初中,可我们没有这样可以借力的牌子,但在招生难题面前,恰好此时中央教科所陈如平博士从祖国首都带来了多元智能理论,这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课题。它是以发展学生潜能为己任的新型多元智能理论,以多种智能巧妙组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全面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我们想到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让全休教师修炼内功,提升宗汉教育的实力,藉此破解我们招生的难题。 2001年12月20日,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现场会在已申报成为“课题独立实验学校”的宗汉第三小学召开,“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的实践研究”课题在宗汉正式拉开帷幕。 课题工作分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课题研究的开展,亟须培养一支多元智能的教师队伍。多元智能型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技能,完成新的任务。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学习课题总负责人陶西平先生在多元智能课题第一届年会上的报告,学习梅汝莉教授《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潜能实践课题小结》上的讲话。又请陈如平博士作“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辅导报告。为促进理论学习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还组织编印了《多元智能理论学习专辑》《多元智能在课堂》等校本培训教材,还购买了一万余元经费的多元智能理论书籍供教师参考。 二是研究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理论付之于实践才能出真知,课堂教育是开展课题的主战场。首先我们组织多元智能课堂展示活动。在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的同时,我们组织展示活动。在三月份开始到四月初,共有八所学校组织多元智能课堂教学一日开放,六十三节尝试课登台亮相,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个案汇编成册。其次,各个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小学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科研能力强的特点,每个教师都申报了研究项目,建立学生个人档案,从不同角度探索多元智能课堂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途径。第三小学正在探索多元智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从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策略入手,探究一条以理论依据——使用范围——操作流程——教学设计为线索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路子。光华小学则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探究性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子课题研究。高王小学、新界小学等学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所初中则把多元智能与“洋思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潜能有机结合起来,在“洋思模式”基础上大胆提升和扬弃,也取得较好效果。再次,认真总结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逐步推广。
三是努力建设多元智能学校。一所多元智能学校,意味着学校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才能的场所,意味着学校要善于创造新的课程去满足学的学习需要和发挥学习优势,意味着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展示学习成果,学校釆用动态的、个性化的、多元的手段评价学生。由此,我们朝着建设多元智能学校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由于我们扎实的工作得到了总课题组的一致好评,在第二届北京年会上我代表宗汉课题组作了发言。原本2003年在宗汉召开第三届年会,但由于“非典”的原因,延至2005年在我镇召开了现场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总督学顾问、总课题组组长、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中央教科所陈如平,范志兴、梅汝莉等教授,王长沛老师,光明日报记者等来宗汉指导。陶西平还为全市教育系统领导作了学术报告。宗汉教办开展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端正了办学思想,提升宗汉教育的实力,破解我们招生的难题,宗汉教育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所满意的教育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我为教育事业的付出无怨无悔,也微不足道,藉此也为多年来关心我的领导、老师、同事表示真诚的谢意。